【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8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道教】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3 01:51: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道教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道教是中國的本上宗教,為東漢順帝年間(126~144)沛國豐人張陵(尊稱張道陵)所創立。

 

它以「道」為最高信仰,故名。

 

又稱仙道、玄教。

 

道教的創立,是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的基礎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依據,承襲了戰國以來的神仙說、方仙道諸說衍化形成的。

 

南朝梁劉勰〔滅惑論〕中說:「上標老子,次述神仙,下襲張陵。」

 

〔雲笈七籤〕卷三述道教本始稱:「上古無教,教自三皇五帝以來有矣。

 

教者,告也。

 

有言、有理、有義、有授、有傳。」

 

並言教有自然之教,神明之教,真正之教,返俗之教,訓世之教。

 

云:自然之教立於元氣之前,淳樸未散,為萬化之祖;

 

神明之教義說則有,據理則無,樸散而為神明,造作天地;

 

真正之教、返俗之教、訓世之教,則為道祖所授之垂世之教。

 

又稱「且斯五教,啟乎一真。」

 

可知道教總自然、神明和垂世之教而融匯為一。

 

即以黃老道家之說為本,融攝先王神道、方仙之學,兼及其他駁雜多端的學說,融匯為一,創立道教。

 

道教一詞,在早期道教經典〔老子想爾注〕中說:「真道藏,邪文出,世間常偽伎稱道教。」

 

對非真道的偽伎之說,道教提出批評,但仍不具有宗教組織的意義之前,張角三兄弟倡中黃太乙之道,以黃巾作號召,設三十六方以聚眾,始有規模。

 

到張道陵及其子孫,本黃老道,並參酌蜀漢的巫教,適應當地的社會需要而建立教團後,所創教團組織稱為五斗米道、天師道,其後南北朝初,受激於佛教而漸有一統意識,南朝陸修靜綜括南方的道派;

 

而北方則有〔魏書‧釋老志〕載:北朝道士寇謙之「清整道教」。

 

南齊顧歡作〔夷夏論〕,稱「佛教文而博,道教質而精」。

 

由於道教宗仰於黃老,繼承和發揚了道家學說,為道家的延續和發展,故學者冠以「道家」之名。

 

道教奉道垂教,其內容包涵甚豐,南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一五:「道家之說,雜而多端。」

 

將其分為清靜、煉養、服食、科教、符籙諸說。

 

近代又有經典、丹鼎、符籙、積善、占驗之分。

 

皆就其內容分類。

 

其教義與信仰宗旨可歸納為:1.道為最高信仰,奉老子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

 

道教認為「道」乃宇宙萬化之本源,宇宙萬物皆由道化生。

 

〔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唐吳筠〔玄綱論〕也說:「道者,虛無之系,進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

 

無時不在,無處不有,永恆常存。

 

它主宰著萬物的生化,卻不自恃,而是任其自然之性,無為無私,清靜淳樸,兆育萬物,具有一切生靈的高尚品德。

 

「道」化身而為太上老君,〔老子想爾注〕:「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太清玉冊〕卷一也說:道教之來自太始大素之先,老子始發其妙,包舉二儀,開闢天地,始肇萬有。

 

〔泰清誥〕則贊曰:太上歷劫化生,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

 

張道陵得太上降授真道,建立道教。

 

老子〔道德經〕被道教尊為重要的經典,其教義思想、修持修養理論,如虛無自然、清靜無為、寡欲不爭、慈儉濟人、深根固蒂、長生久視、返樸歸真等無不由〔道德經〕而發,故以修「道」為核心。

 

2.貴生重生,以成仙得道為目的:道教把對神仙的嚮往和道的信仰融為一體,相信人通過修煉可以與神仙一樣消遙無待,長生久視,使生命與道合一,永恆長存,從而構成了道教完美的信仰體系。

 

提出了「仙道貴生」和「我命在我,不屬天地」的重生思想,認為「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太上老君內觀經〕)。

 

奉道者以道為事,即要修長生久視之道,或曰神仙之道。

 

修道的訣要在於保性命之真,即性命雙修,修性即修造自己的品德,修命即修煉自己的生命。

 

修煉的方法:凡有清靜無為、寡欲不爭、淡泊名利、慈儉濟人、積功累德;

 

返樸歸真之道功:有吐納導引、服食辟穀、存思守一、四時攝養、煉養精氣、外丹內丹等道術。

 

又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提出「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的教義思想,主張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攝養榮衛擬天地自然之象。

 

道教的各宗各派及他們的日常修持、齋醮活動,無不是以修煉性命之道為主旨。

 

3.祀神明、敬祖宗:道教自稱以黃帝為宗,繼承和維繫著中華民族祀神明、敬祖宗的民族傳統,並使之規範化、宗教化。

 

道教所奉的神明,上有道祖天神,下有地祇山川之神,世有華夏之祖、歷代賢傑和得道仙真。

 

神明仙真所居,天上有閬苑瓊宇,世上有洞天福地,令人心生嚮往之時,並有三十六天和地府之說,以接引眾生,賞善威惡。

 

神系雖然龐大,但卻賦有理想的品德。

 

奉祀是為彰神明之德,以勵後人,讓人感受神明的存在和力量,受其感化;

 

敬祖宗則是為不忘先人。

 

為了廣宣教化,道教在沿襲改造古代齋祭神明禮儀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規範的宗教齋醮科儀,有日常的誦經設供、有祈福禳災的齋醮拜懺、有追薦先人的施食煉度,還有役使鬼神的符籙禁咒,使奉道之人修行。

 

修行的宗旨是:內修道行以煉己,外用齋醮符法以度人。

 

4.積功累德,舉善濟人:道教融合儒家儒理道德觀,提出「為道者當先立功德」。

 

〔老子想爾注〕:「夫欲寶精,百善當修,萬善當備。」

 

葛洪〔抱朴子內篇‧對俗〕:「欲求天仙者,要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

 

並說「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禍,護人疾病,令不枉死,為上功也。」

 

發揮了〔太平經〕「天道承負」的教義思想,宣揚善惡報應,導人向善。

 

後來的〔太上感應篇〕說:「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並言:非義而動,背理而行,則短命而死,罪有餘辜,殃及子孫。

 

指出「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避之,神靈衛之,神仙可冀。」

 

道教自東漢形成至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經過兩晉南北朝的發展、唐宋元明的昌盛,至今仍廣泛流傳,對中國歷史、政治、哲學、天文、地理、醫藥學、化學、文學、藝術、民俗等都產生一定的影響,也對華夏民族心理的構成產生重大的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於歷代高道輩出,形成了正一、全真兩大道派為主的諸多道派,積累了豐富的文獻資料,道教經典總集〔道藏〕,包涵了道教經戒、科儀、符圖、煉養、醫藥學、煉丹化學和諸子要籍等諸多文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之一。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0 22:0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