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1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農村教育學派】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3 01:34: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農村教育學派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農村教育學派為民初鄉村教育運動中之一支。

 

民國十八年(1929)秋,上海立達學園成立高中部農村教育科;

 

其理論根據、課程組織、教育方法等,均和一般鄉村師範不同,而比較接近陶行知的鄉村生活改造派,但又不盡相同。

 

有人認為它有曉莊實際之精神,而不拘形式,合於農村需要與青年心理,可視為鄉村教育運動中的農村教育派。

 

農村教育的理論依據為工學主義,有「工學合一」、「工學唯一」二重涵義。

 

所謂「工學合一」,據張石樵在〔教育雜誌〕第二十三卷第二號所撰〔立達學園高中部農村教育科『工學』生活底試驗〕一文中指出,共有十一種意義:(1)人的合一:工學主義的教育家把時人分為三種,一為不工不學;

 

二為工而不學,只是賺取口糧,並非真工;

 

三為學而不工,只是抄書,並非真學。

 

必須使之合一,使全人類均為工學之人。

 

(2)事的合一:即使每個人所從事的工和學在種類和性質上合一。

 

(3)時間上的合一:即在作工時求學,在求學時作工。

 

(4)地方的合一:主張在工廠中學工,農場中學農,在各種文化機關學做各種文化的工。

 

(5)目的和手段的合一:主張工要以學為目的,學又要以工為目的,學可做工的手段,工又可作學的手段。

 

(6)方法上的合一:主張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做。

 

(7)情操、智能和動作的合一:也就是知行合一,工學合一。

 

(8)生產勞動和教育的合一:也就是經濟生活與文化生活的合一。

 

(9)勞力和勞心的合一:指在同一事情的手腦並用。

 

(10)為己和為群的合一:即一方面為社會服務,另一方面亦促進個人身心的成長。

 

(11)教育與生活的合一:主張有生活處要有教育,有教育處要有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沒有教育的生活是野蠻的、不進化的生活,沒有生活的教育是空虛騙人的假教育。

 

所謂「工學唯一」是只承認工學合一的生活,才是合理正當的人生;

 

主張農村教育不僅教讀,亦並非培養異於農民的階級,並指出發展農村教育,須從改進農村經濟著手。

 

農村教育科的目的,在「本互助精神,採合作制度,共同生產,共同消費,共同研究,以求工學合一的實現,藉以養成改進農村生活的能力」。

 

簡言之,即在養成指導農民和農村兒童「工學」生活的人才,如訓練學生養蜂、養雞、園藝等生活技能,使其將來不致單靠教書謀生,並養成勤勞質樸「宛如農民」的習慣,及服務農村的熱忱。

 

在教育內容方面:注重自學輔導,以養成學生學習能力,排定自學時間為講授時數之兩倍;

 

課程兼顧學識修養和生產技能,並兼重農業理論與實際。

 

農場工作全由學生負責,如畜養須隨時照料,孵育小雞須通夜觀察,作物園藝須隨時不間歇地工作,故各科授課時間,可依實際情形隨時調整。

 

在教育方法方面:農教科在創辦後的第二學期開始,每兩週開週會一次,凡本科一切事項,均在週會中由師生共同研究討論後實施;

 

各人的生活也可在週會中互相批評。

 

此種師生生活合一之方式,較單向的訓話更為有效。

 

農教科更組有「工學社」,師生共同生活,以試驗集體的工學農莊生活。

 

學生更組成農村教育學會,自動管理農場,處理團體中各種事務,以養成團體生活的精神。

 

農村教育派的理論,是要將「工」和「學」、「學」和「用」、「教育」和「生活」、「學校」和「工廠」及「農場」、「知」和「行」、「生產勞動」和「教育」、「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為己」和「利群」等合而為一。

 

此種構想別樹一幟,亦頗切合當時中國農村的需要。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6 02:47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