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1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解蔽篇〕】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3 01:12: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解蔽篇〕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荀子‧解蔽篇〕可說是荀子的認識論,其旨在析論心知的障蔽,以及如何涵養心知,排除障蔽,以取得正確無誤的知識。

 

通篇約可分做三部分:第一部分說明心知之蔽,蔽塞之禍,以及不蔽之福的原理(參見「蔽塞之禍」、「不蔽之福」);

 

第二部分申論涵養心知的原理是「虛」、「壹」、「靜」(參見「虛壹而靜」),君子且當善察「危微之幾」(參見「危微之幾」);

 

第三部分則兼論認知錯誤、淆惑的原因、學之所正以及「上明下化」(參見「上明下化」)的道理。

 

略述如後1.心知障蔽:〔解蔽篇〕說,心具有認識能力,可知宇宙萬有整體全象,即道。

 

然而心的認識能力往往受到障蔽,因而囿於一曲,不識大理。

 

這些障蔽荀子以之為「心術之公患」:「故為蔽:欲為蔽,惡為蔽;

 

始為蔽,終為蔽;

 

遠為蔽,近為蔽;

 

博為蔽,淺為蔽;

 

古為蔽,今為蔽。

 

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

 

心知的障蔽,或出於主觀的好惡,或出於客觀時間、空間的限制,或出於前知的駁雜或膚淺,或出於歷史社會環境的限制,只要事物不同,人心偏執一端,不見全豹,就會造成認識上的障蔽,〔解蔽篇〕說:「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曲知之人,觀於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識也,故以為足而飾之(於是自以為是,宣傳自己的想法)。

 

內以自亂,外以惑人。

 

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禍也。」

 

道是事物的總體全象,一般人往往執著一隅為全,造成認知上的障礙。

 

荀子這項說法,也見於〔天論篇〕:「萬物為道一偏,一物為萬物一偏,愚者為一物一偏,而自以為知道,無知也」,就是說萬物不過是整個道體的一部分,一物不過是萬物的一部分,而愚者所知的不過是一物的一部分,卻自以為認識了道的全體,真是無知。

 

總之,以偏蓋全,執偏為全,皆足以蔽塞心知。

 

2.知道與涵養心知:心知一受到蒙蔽扭曲,則易招致蔽塞之禍;

 

唯有仁且智者,可享不蔽之福。

 

為求避禍得福,心必須「知道」,〔解蔽篇〕說:「聖人知心術之患,見蔽塞之禍,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遠無近,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懸衡焉。

 

是故眾異不得相蔽以亂其倫也。

 

何謂衡?

 

曰:道。

 

故心不可以不知道;

 

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

 

德行完美的人知道心思遭受的侷限,知道心知受到蔽塞時造成的禍亂,因而能超越主客,觀照道體全象,而知其並無欲惡、始終、遠近、博淺、古今的差別,只是作為森羅萬物不偏不倚的價值準繩罷了。

 

所以萬物雖眾多不同,卻不致彼此拘蔽而擾亂秩序。

 

至於什麼是價值準繩呢?

 

就是道。

 

因此心不可以不知道,否則就會以是為非,以非為是。

 

然而心欲知道,必先持養,荀子稱「虛壹而靜」,察「危微之幾」是「治心之道」。

 

虛是指心中雖有已知成見,卻能不害對未知事物的認知;

 

壹是指心雖對事物作異同區別,卻能不偏執,進而專心致志;

 

靜是指心雖不停活動,卻能沉潛寧靜,保持理智清明。

 

危是指心思危懼戒慎的狀態,微則是指心靈沖虛精微的境界。

 

若要待養心知,則必須做到「虛壹而靜」,辨別危微之不同。

 

因為危懼出於勉強,精微出於自然,〔解蔽篇〕說:「故仁者之行道也,無彊也;

 

聖人之行道也,無疆也(不勉強)。

 

仁者之思也恭,聖人之思也樂,此治心之道也。」

 

3.心知之誤、學之所止與上明下化:心固是人認知的主要官能,但是也需時時假借感官知覺以認識外在世界。

 

若感官知覺淆亂錯誤,心知也難免有誤。

 

〔解蔽篇〕舉出感官知覺錯誤的理由如次:(1)知覺條件不清晰明確:如夜間行路見路石以為伏虎,因光線暗淡不明,造成視覺錯誤;

 

(2)神智不清:如醉酒時跨越大溝以為只是踏過水流;

 

(3)故意影響感官正常運作:如以手按目掩耳;

 

(4)距離過遠,或所處位置不當:如從山上下望,以牛為羊,或從山下上望,以樹木為筷子;

 

(5)心智錯亂,或因愚蠢,或因迷信:如以水影定美醜,因瞎子看不見斷定星星不存在,以及疑神疑鬼。

 

以上是心知因感官知覺未能正常發揮其功能而產生的錯亂。

 

其次人也應知生也有涯,知也無涯,因此學習必須有一定的範圍。

 

〔解蔽篇〕說:「故學也者,固學止之也。

 

惡乎止之?

 

曰止諸至足。

 

曷謂至足?

 

曰聖也。

 

聖也者,盡倫者也;

 

王也者,盡制者也;

 

……故學者以聖王為師,案以聖王之制為法。」

 

學之所正在學為聖人,在法聖王之制,即如〔勸學篇〕說:「學惡乎始?

 

惡乎終?

 

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

 

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學數始終在教人隆正禮義,修養己德,而不在夸夸其談。

 

最後〔解蔽篇〕以「上幽下險」與「上明下化」相對,提出君臣相待之道:唯有君上明智,行事光明磊落,臣下才能風然景從,君子日進,小人日退;

 

反之君上若好權謀,陰險狡詐,則臣下必然險邪不正,小人日進,君子日退。

 

為人君者,不可不慎,為人師者亦然。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6 02:41 , Processed in 0.31250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