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1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經權】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3 00:36: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經權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經權代表儒家對道德原則和道德實踐關係的看法。

 

經有常法、常道、禮法、綱紀之義,亦即所謂道德標準;

 

在儒家思想中,至善而先驗的道德標準即孟子所說的仁、義、禮、智四端或良知、良能,乃是修身處世不可須臾或離的準則,故孟子曰:「君子反經而已矣!

 

經正則庶民興。」

 

權本指秤錘,引申為衡量輕重而隨機應變之意。

 

儒家認為道德實踐必須在最高的道德規範--良知的引導之下,盱衡實際情境因素而採取適當的行為方式。

 

返經、守經固然是最重要的前提,但道德並非要人僵守規範,所以孟子舉「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嫂溺援之以手,權也」的例子,說明兩者的關係。

 

孟子更進一步認為:「執中無權,猶執一也。

 

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

 

換句話說,如果墨守道德成規而不知因時、因地制宜,則反而可能違反道德良知。

 

就如同上例中,嫂溺不援,惻隱之心泯,則與禽獸無異。

 

儒家道德哲學中,通權達變代表道德實踐的最高層次。

 

孔子說:「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王弼曰:「權者道之變,變無常體,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可預設,尤至難者也。」

 

然而權變的前提在於守經,否則離經背道的權變即成投機、作偽,適為淫僻邪妄而欲無忌憚者自飾之辭。

 

後世諸儒對於經權的相對關係有許多辯論。

 

〔公羊傳‧桓公十一年〕載:「權者,反於經然後有善者也。」

 

漢董仲舒發揮此一命題而認為:「權雖反經,亦必在可以然之域,不在可以然之域,故雖死亡終弗為也。」

 

然而宋儒程頤卻提出「權即是經」的說法,駁斥董仲舒「反經合道」的論點。

 

朱熹對此復加批評。

 

他認為:「經是經,權是權。」

 

並且強調:「(權)雖是反那經,卻不悖於道。

 

雖與經不同,而其道一也。」

 

可見道德規範(經)與道德良知(道)或被視為不同的概念了。

 

但考諸孔孟學說中,道德良知與道德規範形成完整的道德價值體系,其間並無殊義,故守經與達權亦必互為體用。

 

孔子自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即把守經(不踰矩)達權(從心所欲)視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近代心理學家郭爾保(LawrenceKöhlberg)提出道德認知發展的理論,於此頗多契合之處,可相印證。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6 02:46 , Processed in 0.30079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