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3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楊時】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3 00:14: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楊時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楊時(1053~1135)字中立,號龜山,南劍將樂人。

 

北宋熙寧九年(1076)中進士,授官不赴;

 

熙寧十四年,以師體見明道於潁昌;

 

以領悟力極強,為明道所喜;

 

其歸也,明道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對他期許極深。

 

明道沒,又見伊川於洛陽,時楊時年已四十,但事伊川愈恭;

 

一日伊川偶瞑坐,楊時與游酢(定夫)侍立不去,伊川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

 

張橫渠著〔西銘〕,楊時疑其近於兼愛,與伊川辯論往復,聞「理一分殊」之說,始豁然無疑。

 

由是浸淫經書,推廣師說。

 

其後任徐州司法,轉知瀏陽縣,安撫張舜民禮之,不以屬吏相待。

 

後張舜民薦楊時任荊南教授,改知餘杭縣,為政尚簡易,不為煩苛,遠近悅服;

 

後又改知蕭山縣,邑人重其名,多畫像事之。

 

會傅國華使高麗,高麗王問龜山先生行止,國華奏報朝廷以其聞名海外,乃召為祕書郎,遷著作郎,除邇英殿說書;

 

後任右諫議大夫兼侍講,兼國子祭酒,轉龍圖閣直學士。

 

紹興五年四月卒,享年八十三歲;

 

諡文靖,學者稱龜山先生。

 

著作有〔三經義辨〕、〔中庸義〕等,後人編為〔龜山文集〕四十二卷。

 

有人認為當年程門高弟中,明道比較喜歡龜山,而伊川則喜上蔡(謝良佐),因為「楊時聰明,謝良佐為人誠實」。

 

全祖望在〔宋元學案〕序錄中亦指出:「楊得氣柔,謝得氣剛,其氣象亦各有所似也。」

 

楊時論學極注重六經之研究,在語錄中常告訴門人要留意六經,如就史求道理,「則學愈博而道愈遠」。

 

此外楊時也重視〔周易〕,對〔伊川易傳〕,宣揚不遺餘力。

 

在四書方面,二程特別重視〔大學〕及〔中庸〕,尤其把〔大學〕看作初學者入德之門,並重新編定了〔大學〕的章次;

 

楊時則繼承師說,繼續發揮,在四書中特別推崇〔中庸〕。

 

在楊時所著〔中庸義〕序中指出;

 

「予昔在元豐中,蒙受學明道先生之門,得其緒言一二,未及卒業而先生沒;

 

繼又從伊川先生,未幾,先生復以罪流竄浩陵,其言垂訓為世大禁,學者胶口無敢復道。

 

……追述先生遺訓,著為此書,以其所聞,推其所未聞者,雖未足盡傳先生之奧,亦妄意其庶幾焉。」

 

楊時著此書,的確下了一番苦功,故字裡行間對此書頗有自信。

 

在宇宙論方面,楊時認為天地間只是一氣的流行,宇宙的千變萬化,不外一氣的離散聚合,乾元一氣,為宇宙之實體,生滅變化,均為此實體之現象。

 

在性理學說方面,楊時主張存天理,去勝心;

 

他指出:「人各有勝心,勝心去盡,而惟天理之循,則機巧變詐不作。」

 

其所謂「勝心」,即指人欲而言。

 

在這方面,沒有什麼創見,只是繼承師說而已。

 

對師門的「格物致知論」,楊時借用〔中庸〕一書所提出的「誠」作為入手的工夫。

 

他說:「致知必先於格物,物格而後知至,如至斯知止矣,此其序也。

 

蓋格物所以致知,格物而至於物格,則知之者至矣。

 

所謂止者,乃其至處也。

 

自修身推而至於平天下,莫不有道焉,而皆以誠意為主。

 

苟無誠意,雖有其道,不能行。

 

〔中庸〕論天下國家有九經,而卒曰所以行之者一,一者何?

 

誠而已。

 

蓋天下國家之大,未有不誠而能動者也。

 

然而非格物致知,烏足以知其道哉?」

 

楊時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誠意。

 

所謂率性之謂道,率性也就是遵循天理。

 

楊時教人反身而誠,存心善性,通過「正心誠意」,使一言一行都能符合「天理」的要求。

 

另一方面,楊時對二程的「理一分殊」說,也作了進一步的闡揚。

 

他說:「夫精義入神,乃所以致用,利用安身,乃所以崇德,此合內外之道也。

 

天下之物,理一而分殊。

 

知其理一,所以為仁;

 

知其分殊,所以為義;

 

權其分之,輕重無銖分之差,則精矣。」

 

楊時把「理一分殊」說,具體運用到道德倫理和人生問題上,人們若皆依天理而行,上下大小就能各安其位,就能體現「天下只是一理」。

 

相反的,如果人人各用權謀,人人各循私意,那就違背天理,走上歧途。

 

這裡楊時闡明天地間最高的道德準則就是「仁」,是「理一」,由它派生的其他道德觀念就是「義」,是「分殊」。

 

從理學傳承來說,朱熹是楊時的三傳弟子;

 

楊時傳羅從彥(仲素),羅傳于李侗(愿中),李再傳于朱熹。

 

楊時是從二程發展到朱熹集理學大成的一個重要的中間環節;

 

二程洛學傳至長江以南,傳至江西、福建,楊時亦出力最多。

 

濂、洛、關、閩四大派,一般人把朱熹作為閩學的代表,其實閩學的創始人應為楊時。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3 13:00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