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Concept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概念是一個用以表達意義或思想的名詞(term),常與觀念(idea)混用。
觀念是由認識而產生的意識內容,通常還隱含心像(MentalImage),概念則否,因而概念也可說是人類透過抽象化作用後,用以表現或象徵「某事物是甚麼」的統整原則。
運用概念可以區分不同的事物或聯結其他事物。
如果說某人「具備某個概念」,除了指其能掌握該概念的統整原則之外,也指其能正確使用這個名詞。
概念經常藉語言文字來表述,但概念並不等於語言文字,必須區分兩者的不同,以免導致思考的混淆。
概念的起源大致有兩派看法:經驗主義者認為概念均來自於經驗,分為簡單觀念和複合觀念兩者。
前者是人親身經驗後產生的,後者則是建立於數個簡單觀念,由反省結合而成複雜觀念,由分析複雜觀念的簡單元素,並說明其聯結模式。
理性主義者否定所有的概念均來自經驗的說法,指出至少有些概念是先天的或得自心靈結構的運作(如因果解釋)。
持平而言,感官經驗和心靈思考都是概念形成的來源。
雖然大部分概念係由感官觀察所形成,若不輔以思考,則人類的知識便不能逾越經驗領域以臻於完善。
康德(Imm.Kant)以為分析簡單元素即是概念的形成。
概括的說,知道字或辭的意義,能指出物名或認識事物,知道名或物的性質。
其中包括不可或缺的抽象作用或思考,以及辨別。
概念有六種基本屬性:(1)可學性:源自直接感官經驗的概念(如樹木),較其他概念(如原子)容易習得;
(2)可用性:概念可用來理解事物並形成原則以解決問題,不過,其可用性有程度上的差異。
如數學中應用數字概念多於比率概念;
(3)有效性:是大多數人對概念定義的同意程度,如自然科學中的概念爭議較少,比社會科學中的概念如民主、灌輸及才智等的有效性大;
(4)普遍性:有些概念可用分類學的系統來排列,在同一系統中,較高層概念的普遍性較廣,因其內涵的特性(即內蘊之義)數目較少。
例如,生物的概念較動物或植物的概念更具普遍性;
(5)力量:是指一概念有助於理解和認識其他概念的力量。
各類學科中,有些概念較其他概念比較基本,也較有力量,應是首先學習的對象;
(6)結構:任何概念都有結構,若要掌握正確或成熟的概念,則須認知其內涵(概念的所有特性)與外延(概念可正確應用的全部範圍)。
教育領域中的概念可分為三類:知覺概念、實際概念和理論概念。
知覺概念是指物理的對象或性質,如花、鳥、石頭、熱和重等。
這類概念的獲得不必教導,兒童可因自身的活動及對外界環境的探索而認識。
實際概念是指須透過社會生活的運作方式,才能適當理解某些物理對象的概念,如桌椅、書本、教室和圖書館等概念。
理論概念是指藉某類知識的架構來組織經驗對象或現象所形成的陳述,如圓、月蝕、教學及課程等。
這類概念的理解必須透過特定的理論架構。
譬如說,如果要適當地理解「潮汐」這個概念,則必須先能聯結太陽、月亮和地球成為一因果系統。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