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7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人文主義】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23:54: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新人文主義

 

Neuhumanismus,Neohumanism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新人文主義指西元十八、九世紀時在歐洲所興起的一種新的人文主義(humanism)。

 

此派學者反對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中所崇尚的理性主義(rationalism)及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思想,主張各樣事物的價值並不存在於其實用性,而是在於事物本身。

 

因此人性的可貴之處,不在於計及理性,而在於生命本身情感的滿足。

 

新人文主義者相信,所謂的「文化」其實就是來自於人性的自發活動,而以感情及想像作用為基礎。

 

「新人文主義」一詞,首先由包爾生(F.Paulsen,1846~1908)所使用,以別於文藝復興(Renaissance)時代的人文主義。

 

從人文主義的發展歷史看,歐洲近代的人文主義,首先發生於文藝復興時代;

 

當時的人文主義旨在反對教會統治,回復古希臘羅馬時代的古典精神,以追求人類思想的解放。

 

但其末流演變成一種所謂的「文體模仿主義」,原有的自由解放的理想被形式模仿所取代,結果使人文主義徒具虛名。

 

十八世紀後半時,歐洲人文主義的發展又達到一個高峰,當時的人文主義係以浪漫主義(Romanticism)精神出發,但同時嚮往歷史及宗教的價值,並站在德國觀念論(idealism)與萊布尼茲(G.W.Leibniz,1646~1716)的單子論(monadology)的基礎上,形成了古典的形式。

 

包氏乃以「新人文主義」稱呼此種不同於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

 

除了萊布尼茲外,文克爾曼(J.J.Winckelmann,1717~1768)的倫理學及美學,盧梭(J.J.Rousseau,1712~1778)的自然主義教育學與康德(Imm.Kant,1724~1804)的批判哲學等思想都可說是新人文主義的先驅。

 

當時與新人文主義有直接間接關係的學者甚多,包括文學家的赫德(J.G.vonHerder,1744~1803)、歌德(J.W.vonGoethe,1749~1832)、席勒(Fr.Schiller,1759~1805)等人;

 

教育家的裴斯泰洛齊(J.H.Pestalozzi,1746~1827)、洪保德(Fr.W.vonHumboldt,1767~1835)等;

 

哲學及神學家史萊爾瑪赫(F.D.E.Schleiermacher,1768~1834)等人,聲勢浩大。

 

十八、九世紀新人文主義的最大特徵,即在於主張要從人本身內在發現、認識完整的人。

 

新人文主義學者認為,世界萬有的最後意義在於「個體的陶冶」,使人能成為真正的人。

 

人類必須從已往宗教與社會的壓力下解放出來,一方面在自由的活動中,充實力量,實現和諧的理想;

 

一方面則在古典的研習中,充分達成自我把握,完成人性的理想。

 

與原來的人文主義相較之下,新人文主義更重視情感的抒發及藝術的創作,而且強調語言研習在個體自我實現中的重要性。

 

基本上,新人文主義又分為廣狹二義,兩者的相同之處在其最高原理都在於崇尚精神自由,使人性的各方面能和諧發展;

 

相異處則在於狹義的新人文主義特別重視藝術,而且所重視的不僅是古典文化,也關心自己所處的時代與社會文化。

 

廣義的新人文主義由康德經裴斯泰洛齊至那托普(P.Natorp,1854~1924),形成了德國的社會教育學;

 

狹義的新人文主義則是由洪保德、史萊爾瑪赫經包爾生、狄爾泰(W.Dilthey,1833~1911)至斯普朗格(E.Spranger,1882~1963),而發展成為文化教育學。

 

新人文主義在教育方面也有頗多的啟發,尤其對德國後來教育思想與教育實際影響深遠。

 

我國教育學者王文俊曾歸納了新人文主義三點關於教育的中心思想:(1)注重人類多種性能的和諧發展;

 

(2)對於個性、民族與歷史的尊重,後者正是啟蒙運動中所缺乏的;

 

(3)重視愛的結合。

 

換言之,新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便是在道德的基礎上,將康德所講的人性中理論、倫理與審美的三大根本傾向予以調和發展。

 

人們應該致力於一種教育理論,此種教育理論除了包括所有人類的知識領域外,也應涵蓋人類在美育及德育方面的進步發展。

 

而為了實現新人文主義的教育理想,洪保德在德國曾推行新人文主義的教育計畫。

 

洪氏認為,學校本質的決定應基於「新人文主義的教育理念」,學校教育的理念應注重客觀精神,並且也需要去面對文化傳承與交流的問題。

 

而除了強調文化傳統外,學校也必須重視學生個人的「文化成熟」。

 

因此,洪氏曾主張將不具人文意義的學校廢除,而代之以不重階級與工商實用之通識性質的學校,該種學校的原型即是「古典中學」(或稱文法學校)(Gymnasium)。

 

由於洪氏相信語言即是世界觀的呈現,而「理解」則是教育過程中的基本要素,因而特別強調語言教育的重要性。

 

總之,新人文主義重視的是人與文化間的關係,新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即重在個人文化能力的發掘與培養。

 

雖然也重視傳統古典文化對於個人的陶冶作用,但仍是以之作為領會古典文化的工具,與文藝復興時的新人文主義比較起來,更重視個人精神生命的陶冶與開展。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1 02:49 , Processed in 0.29687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