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2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感性】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23:39: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感性

 

Sensibilit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在認知過程中,由於對外物的接觸,人的感官所產生的感覺、知覺和表象等形式的認知,稱為「感性」。

 

就知識的領域而言,感性是指感官對感覺的接受能力,是人類的一種認知能力,由此人才能和物質世界接觸。

 

其對象是具體的、實際的、有形的物;

 

其認知方式是直接的,稱為直觀。

 

由感性發出的作用稱為感覺;

 

就其為認知作用而論,稱為知覺。

 

呈現在感性面前,而引起感性活動的事物,稱為材料,感性攝受原料而形成的結果,則是表象。

 

西方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所謂的「感性」,是一種借助於經驗而形成的感性直覺知識的先天認知能力、或感性直觀形式。

 

康德把人的認知區分為感性、悟性、理性等三種能力或階段。

 

感性是指外物刺激人的感官所引起的主體狀態的改變,但感性卻不是對外物的反映。

 

在論述感性時,康德承認在我們之外有「物自身」(thing-in-itself)刺激我們的感官而引生感覺,但僅有感覺材料還不能形成知識,還必須有先天的認知形式對其加以整理。

 

感覺所得的經驗材料是雜亂無章的,必須經過先天的感性直觀形式-空間和時間的整理;

 

在感性階段,空間和時間就是這種先天的認知形式,即所謂「感性直觀的純粹形式」。

 

感性認知,乃是感覺材料和感性直觀形式的結合。

 

因此空間和時間既是感性認知的先決條件,又是使認識對象所以可能的先決條件。

 

德國黑格爾(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1770~1831)把感性視為萌芽狀態的精神現象、最初的意識形式。

 

放棄了康德關於感性不反映外物,以及和外物根本不同的觀點;

 

而從其精神不僅是人的意識,也是事物的本質的觀點出發,認為感性確實與其指陳的外物一致。

 

康德把感性視為認知過程的一個步驟,黑格爾把感性看作精神發展的一個階段,兩者均否認唯物論把感性看成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1 03:28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