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3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奧斯貝教學理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23:28: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奧斯貝教學理論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奧斯貝(DavidP.Ausubel)是美國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和教育學者。

 

他的教學理論以「闡釋式教學」著稱,該理論主要是建立在他的學習理論上,包括「認知結構」、「有意義的學習」、「接受學習」和「前導組體」。

 

他的觀點如下。

 

1.認知結構「認知結構」(cognitivestructure),是指個人在大腦神經系統中已經學習與保留的學科知識,包括事實、概念和原則。

 

奧斯貝認為這些內容在腦中形成一個有組織的層級結構或架構,其中較高抽象性(abstraction)、一般性(generality)和涵蓋性(inclusiveness)的概念或原則居於較上層,而較特殊、具體的事例則居於較下層。

 

如下圖所示。

 

奧斯貝認為位於較上層、涵蓋性較大的概念(如上圖中的階層2、階層3所示),可提供一個「概念淀泊所」(ideationalanchorage)或掛飦(hook),使得涵蓋性較小的訊息(如圖中的階層4、5所示)得以在此納入(incorporated)與附著(anchored)。

 

根據奧斯貝的觀點,學習便是將新訊息納入個體原有認知結構的過程。

 

也就是說,個體在進行學習時,其現有的認知結構會不斷的運作,將新訊息相連於或納入認知結構中的高層概念。

 

2.學習的類型奧斯貝將教室中常見的學習方式,透過兩個層面加以分析。

 

第一個層面和學習者「如何接納學習內容」有關。

 

包括有意義的學習和機械式學習;

 

第二個層面和「學習內容如何呈現」有關,包括接受式學習和發現式學習。

 

在這兩層面當中,奧斯貝贊成「有意義的、接受式」學習。

 

(1)有意義或機械式學習「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fullearning)是指:學習者能知覺到新的學習內容和其大腦原有認知結構中的舊知識有所關聯,並能將新舊知識連結,經由學習後,內化為認知結構的一部分。

 

例如:學生在學習槓桿原理時,能連想到以往所玩過的翹翹板經驗,來學習道理相通的槓桿原理。

 

「機械式學習」是指:學習者無法將新的學習內容與其舊經驗取得關連,於是偏重機械式練習、從事零碎知識的記憶。

 

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下,知識即使被記住,仍然處於孤立的狀態,而無法溶入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常稱之為死記),因此,遺忘也較快。

 

奧斯貝認為這一類的學習只占學校課程中很小的部分。

 

(2)接受式或發現式學習從另一層面來看,「接受式學習」(receptionlearning)是指:學習內容經由教師組織後,以最後的形式呈現,提供給學習者。

 

至於「發現式學習」(discoverylearning)是指:鼓勵學習者自行操作、探究,以發現學科教材所隱含的組織結構。

 

奧斯貝並不反對「發現式學習」,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兒童,處於認知發展階段中的具體操作期,偶爾需要透過「發現式學習」操作具體物,以獲得具體的經驗。

 

但是奧斯具堅稱「接受式學習」是學校主要學習方式。

 

原因是:傳遞學科知識是學校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並且只要學生到達認知發展階段中的形式操作期(大約十一歲),便能透過語文進行抽象思考。

 

在這些情形下,採用「接受式學習」則是獲得大量知識最經濟有效的方式。

 

3.前導組體「前導組體」(advanceorganizer)的定義是:在教學前所提出的一個「比學習材料本身具有較高抽象性、一般性、及涵蓋性的引介材料」。

 

簡單地說,是指在教學前對學習內容作一抽象而概括性的介紹。

 

其目的是為了在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引出或形成一個相關的概念架構,以便納入新的學習。

 

奧斯貝將「前導組體」分為「解釋性」與「比較性」兩類。

 

兩類所適用的時機與功能不同:(1)解釋性組體(expositoryorganizer)當學習材料對學習者而言,相當陌生時,可用「說明式架構」,提供相關的背景知識(即先備知識),以利理解和學習新的訊息。

 

例如:在介紹印度的「世襲制度」之前,先說明「社會階層」的形成。

 

(2)比較性組體(comparativeorganizer)當學習材料與學生舊有經驗有所關聯,且學生具有若干程度的熟悉時,可採用「比較性組體」,來比較新教材與舊知識(即現有認知結構)之間的異同。

 

例如:教「除法」時可讓學生了解「乘法」與「除法」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前導組體」的撰寫應以學習者已知的辭彙與概念來敘述。

 

此外,它必須要能涵蓋所要教的內容,要能指出各個概念問的關係或架構。

 

至於呈現方式,頗具彈性。

 

雖然以文字敘述為主,但也可以圖表示之。

 

此外,它可以是一句陳述,一段文章,一個問題,一段示範,或是一段影片。

 

至於長度,可能只是一個句子,也可能是一整課。

 

4.教學理論:闡釋式教學奧斯貝重視有意義的學習,但他認為學生並不一定知道什麼是重要的、或相關的,也未必能自行組織學習材料,因此,他不贊成「發現式學習」,而主張「接受式學習」,亦即由教師將學習內容組織成最後的形式,並有系統地呈現給學生。

 

從教學的觀點而言,稱之為「闡釋式教學法」(expositoryteaching)。

 

這種方式有助於學習者在很少的時間內獲得大量的知識。

 

在此教學法中,教師扮演呈現與解釋教材的角色。

 

他的工作在於選擇適合學生的教材,然後很有組織地呈現和解說教材。

 

學生乃扮演知識的接受者,他們的主要任務在於精熟所教授的內容。

 

在教學設計上,奧斯貝的主張如下:(1)考慮學生「學習準備度」(readiness)在教學前,可透過正式的「前測」或是非正式的「口頭問答」,來確定學生是否擁有適當的認知結構足以了解新的教材,然後據此決定教學的內容。

 

檢查結果若無,則應透過「前導組體」,提供相關的背景知識。

 

(2)呈現「前導組體」當學習材料是學習者陌生的內容時,可用「解釋性組體」提供適當的先備知識。

 

實際教學常用的方式,包括為新的概念下定義,陳述一個原則,或是提供一段相關的背景知識。

 

而當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已有知識或經驗相關時,可用「比較性組體」使新舊知識發生關聯。

 

實際教學常用的方法,為類推和比較兩個有關的概念。

 

(3)以「漸進分化」(progressivedifferentiation)的原則,組織和呈現教材。

 

奧斯貝主張:個人學習所得的知識,在其認知結構中是以層級組織的方式貯存,也就是由一般抽象性概念循進分化至特殊、具體事物。

 

因此,他主張學習內容應以同樣的方式加以組織。

 

至於教材呈現的順序,他認為一方面要能配合「前導組體」所呈現的架構,另方面採「漸進分化」的方式,亦即由上而下,從教導一般性概念循序漸進到具體事例,稱之為「演繹式的教學順序」(deductiveteachingapproach)。

 

(4)辨別異同,以促進「統整融合」(integrativereconciliation)。

 

所謂「統整融合」是指教師在呈現教材時,應協助學生釐清學習內容中各項事實、概念、和原則彼此間的關係(包括平行和上下從屬關係),並對學習內容中重要相似及相異點進行比較,以便能清晰而穩定的融入學習者的原有認知結構。

 

例如:學生要能分辨出「孔子學說」與「孟子學說」的不同特色,也要能知道孔、孟都是「儒家學說」。

 

(5)教學活動符合有意義學習的原則在「漸進分化」和「統整融合」的過程中,奧斯具相當重視「實例」(examples)的運用,包括圖示在內。

 

例如:在數學課堂上,要求學生舉出教室內有關長方形的例子。

 

在教導辨別「島嶼」和「半島」的概念時,使用地圖、幻燈片、實物模型和有圖畫的名信片。

 

教學活動,除了教師講述外,奧斯貝也鼓勵班上進行分組討論及其他學生活動。

 

他認為這些方式(包括舉例),都有助於學生透過自己的經驗來了解學習內容,符合有意義學習的原則。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1 03:18 , Processed in 0.12499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