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2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塗人可為禹】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23:24: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塗人可為禹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塗人可為禹一辭取自〔荀子‧性惡篇〕:「塗之人可以為禹」句,意即平凡的人也可以成為像禹一樣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根據荀子學說,人與生而具的自然天性,只有生理嗜欲與心理情欲,易趨於為惡,並無價值可言(參見「性惡篇」、「化性起偽」),有賴後天環境、師法禮義、積習陶養,始可達到「偽善」境界(偽是指人為價值,非指虛偽)。

 

根據這個原則,任何人只要能接受師法教化,就可養成「仁義法正」的品格。

 

〔性惡篇〕於是說:「塗之人可以為禹。

 

曷謂也?

 

曰:凡禹之所以為禹者,以其為仁義法正也。

 

然則仁義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塗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

 

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

 

也就是說人人皆具取得仁義法正、道德知識與道德品質的潛能,因此可說「塗之人可以為禹」。

 

雖然表面看凡人大多不知仁義法正之理,不具仁義法正之質,唯有禹能知能具,但是不可否認凡人皆有「可以知之質,可以能之具」。

 

實則根據荀子學說,「材性智能君子小人一也」(〔榮辱篇〕),聖人與平凡人本性原無差別,只是聖人能積善成德,凡人則不能。

 

如〔儒效篇〕說:「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塗之人百姓積善而全盡謂之聖人。

 

彼求之而後得,為之而後成,積之而後高,盡之而後聖。

 

故聖人也者,人之所積也。」

 

聖人是塗人積善而成,反之,如果使塗人積善不息,則可通於神明,參於天地,而為禹矣。

 

不過積善成聖的過程含攝多種主客因素(主觀如個人是否能立志、有恆;

 

客觀如是否有禮義師法、良好環境),並無必然的結果,〔性惡篇〕說:「聖可積而致,然而皆不可積,何也?

 

曰:可以而不可使也。」

 

也就是說聖德固可積善修得,但是想要使人人皆積善成聖,卻不可行。

 

因為人人雖均具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卻不可使。

 

也就是說雖然人人具有潛能,卻不可勉強他們將之實現。

 

有時小人雖有可以為君子的潛能,卻不願為君子;

 

君子雖有為小人的潛能,卻不願為小人。

 

荀子於是總結道:「故塗之人可以為禹,則然;

 

塗之人能為禹,未必然。

 

雖不能為禹,無害可以為禹。

 

足可以遍行天下,然而未嘗有能遍行天下者也。」

 

說人人皆有潛能可以為禹,可以成立,說人人皆能做到像禹一般,則未必。

 

就好像雖然雙足可以行遍天下,卻未必真的行遍天下。

 

由上可知,荀子說「塗之人可以為禹」,是為了鼓勵人進取向上,肯定人人均具有成聖成賢的潛能。

 

不過另一方面荀子也承認修道成德不是機械因果的過程,無法使每個人都欣然受教,成為聖賢。

 

因此說「塗之人可以為禹」,不等於「塗之人皆能為禹」。

 

教育畢竟並非萬能,僅能盡量提供良好的經驗環境;

 

教育的成效則更有賴受教者的意願與努力以決定。

 

這裡荀子所謂「塗之人可以為禹」與孟子所謂「人皆可以為堯舜」(〔告子篇〕),可說大同小異。

 

孟子同樣肯定人人皆有成聖成賢的可能,只是他認為聖賢之道(堯舜之道),孝悌而已,切近可行,人人可為。

 

若說不能為堯舜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荀子則較嚴毅地認為聖賢之道高遠,雖然人人都有成聖成賢的潛能,事實上卻不可能強使所有塗人都成聖成賢。

 

荀子的這種說法與孟子相似,較能顧及教育過程中受教者主觀條件的差異,而不致使性惡說淪為「教育萬能論」。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1 03:26 , Processed in 0.18749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