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教育社會學】 SociologyofTraditionalEduca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有關教育社會學的研究為時甚早,一八八三年美國社會學者華德(L.F.Ward)所出版的〔動態社會學〕(DynamicSociology)一書中,曾列一章,有系統的探討教育與社會進步的關係。
華氏的「社會導進論」(SocialTelesis)即主張以有目的的社會行動來引導社會進步,而其根本途徑則端賴教育。
一八九九年杜威(JohnDewey)著〔學校與社會〕(Schoolandsociety)一書,將學校當作一種社會制度,並闡明彼此關係。
一九一六年杜威再出版〔民主與教育〕(DemocracyandEducation),更進一步肯定教育的社會功能。
在歐洲方面,法國的涂爾幹(E.Durkheim)、德國的韋伯(MaxWeber),與英國的曼海姆(KarlMannheim)等社會學家,也從不同角度對於教育制度提出具體的見解。
美國大學自一九一六年開始出現教育社會學系,並開始從事教育社會學(EducationalSociology)的研究。
這些早期的研究,為從事教育工作者提供社會學知識,增進其對社會文化背景的了解,頗有貢獻。
但是在一九四○年以前所出版的有關教育社會學的書籍與論文,多數僅止於實用與思辨性質,為規範性的研究,而非建立於科學基礎之上。
如將傳統教育社會學研究旨趣加以歸納,約有下述三點:1.重視社會行動(socialaction):即是將教育視為引導社會進步的動力;
透過教育(亦即社會化)歷程,學校負有傳遞與更新文化的重任,因此教育能促成理想的社會變遷。
2.趨於應用取向(applicativeorientation):即是應用社會學的知識與技術來解決教育問題,亦即將社會學研究當作是一種工具,藉以增進良好人際關係,並妥善處理學校教育有關之問題。
3.偏重哲學性(philosophicorientation):主要在於形成一種哲學,藉以探討與評價社會,提示最理想的社會形式,並使這些理想的社會形式得以反映於教育目標與課程之中。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