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梯式課程】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階梯式課程」為職業教育課程的一種型態;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業生產技術變動快速,西德工業界為因應員工轉換工作的次數激增,乃於一九六二年倡導階梯訓練(分段訓練)。
此一訓練模式將訓練過程分為基礎訓練、核心訓練、專職訓練三個階段。
不但使其訓練課程具有先廣後專及由淺入深的優點,且每一階段之訓練可各自獨立並能前後銜接。
亦即是說,每一階段訓練可作為就業準備的結束,或視為接受下一階段訓練的條件。
故其訓練課程的設計可配合三個訓練階段而區分如下:1.基礎訓練課程:為期一年,以培養所需的「行業共同基本」技能、知識與態度為主。
2.專業訓練課程:為期一至二年,以提供所需的「行業共同專業」準備課程,並逐漸加強該行業之專業訓練,培養從事該行業所需的工作技能。
3.專職訓練課程:為期一至一年半,以提供該行業中某「特定職業」所需具備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技能,使成為合格的從業人員。
此種訓練課程具有以下優點:(1)注重基本訓練,同一行業學員,可採集中訓練方式,不需分班,可節省訓練經費;
(2)第一階段訓練完成後,須經考試合格始能進入第二階段訓練,有助於提升學習上的努力與成效;
(3)可使學員有較多時間嘗試選擇適合自己性向、興趣、能力的行業;
(4)在轉換工作時,僅需接受第三階段訓練,而不需從頭學起。
故自一九八三年起,西德之建築、電機、電子、機械、紡織等行業已普遍採行,所包括的職類共有七十四項。
我國為改進工職教育在學制、課程、設備、師資、升學與就業等方面之缺失,以圓滿達成其培育基層技術人力之使命,由行政院經合會於民國五十四年(1965)、五十九年(1970)分別邀請西德工職教育專家費新博士(Pro.Dr.J.A.Wissing)及其門人弗雷肯史坦博士(Dr.HerbertFleckenstein)、文漢思工程師(Dipl.Ing.HansWinkelhausen)來華協助我國改進工職教育。
由於費新博士曾與葛士勒校長(LudwingGebler)及卜謝教授(Prof.R.Botsch)在一九三二年共同發展了一種以改進職校工場技術教學為主旨的教學方法,此亦形成了費新博士的職教理論「法蘭克福教學法」原理之核心;
此法係一種以數學及自然科學為基礎,謀求改進工業學校教學為目標的教學法,特別注重運用科學方法,分析教學工場中所實施的技藝訓練,藉以建立一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其特質有下列五點:1.將整個職業教育課程分為「基礎教育或初級教育階段」與「專業教育或高級教育階段」兩個等級。
2.技術課程的設計,係以數學與自然科學為基礎。
3.強調工業相關知識(或工業技術)應以自然科學作基礎。
4.教學過程分為「直覺經驗」、「理解思考」與「實際應用」三個學習階段。
5.盡可能藉由適當之工作單、操作單及作業單的使用,以建立一合乎理性的編序教學理想模式。
我國於民國六十年(1971)依「范海波建議」成立省立三重商工,以實驗西德「階梯教學」,其最大特色為:(1)按年段分教學為「基礎」、「專業」、「專職」教育三個階段;
(2)學生具備廣泛之職業基礎知能,所習技能即工業界所需者,且具有日後轉業之能力;
(3)專職教育年毀於校外實習,並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以減少政府教育經費之負擔等。
在工職部分設機工、模具、汽車修護、電焊等四科;
商職部分設國際貿易事務、儲運事務、銷售事務、會計事務等四科。
對工職教育;
採一年級著重基礎教育,二年級實施分科專長教育,三年級則以建教合作方式在工商企業機構實施專職教育,並於二年級結束時舉行行業理論考試,三年級結束時舉行行業技術(能)考試。
根據研究,發現此課程於該實驗學校在學生就業、實習、建教合作及教學等方面,均頗具成效。
唯此一課程在試辦期間,並未與單位行業訓練在教學制度的實質及精神上予以釐清,加以我國工商企業的觀念及環境不同,故未能顯現出階梯教學的特質。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