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教育(美國)】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開放教育源起於英國「非正式教育」(InformalEducation),是一種基於實用需要,由下而上、由點而面的草根運動(Grassrootmovement)。
受到二次大戰的影響,不少學校疏散到鄉間,囿於教育慣用教科書、習以紙筆測驗為評量工具的傳統學校不復存在,師生經常生活與學習在一起,在教室外,不限書本、不記誦填塞的學習方式,頗受師生及家長的喜愛。
一九六七年〔普勞頓報告書〕(ThePlowdenReportof1967)中〔兒童及其小學〕(ChildrenandTheirPrimarySchool)一文,對英國此種教育方式頗為讚許。
教育家弗斯東(J.Featherstone)訪英後返美在〔新共和國〕(TheNewRepublic)發表,是時美國教育正值大眾教育(masseducation)以及學科中心課程(discipline-centeredcurriculum)的主智教育,壓抑學生學習興趣,戕害學生自發性、好奇心與創造力的發展,兒童的人格、自尊與價值被貶抑。
開放教育便在人文主義學者古德曼(P.Goodman)、霍爾(J.Hall)、科爾(H.Kohl)、丹尼遜(G.Dennison)及伊利希(I.Illich)等人倡導下,古典自由學校(TheClassicFreeSchool)、社區小學(TheCommunityElementarySchool)、親師合作小學(TheParent-teacherCooperativeElementarySchool)、彈性學校(AlternativeSchool),以及開放教室、開放走廊(OpenCorridor)計畫、學習中心計畫(LearningCentersProtects)及土桑幼兒教育模式(TusonEarlyEducationModel)等陸續展開。
開放教育係以人文主義與自然主義為哲學依歸,其旨趣在提供兒童一個始於快樂而終於智慧的學習,目的在培養一個自我成長的人,課程在使兒童具有民主與自治的素養,環境在提供兒童一個自由而適性的發展空間。
開放教育和傳統教育有其不同處,比較如下。
臺灣近年來的森林小學、毛毛蟲學苑、幼稚園與小學推展開放教育實驗等,均深受此種學說之影響。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