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數量)】 Quantit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量通常說為數量或分量,是指多或少的屬性和經驗,在一個整體中分出部分時最明顯;
具體的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多寡、大小、高低、長短、輕重、快慢等數量來表示的規定性。
和「質」(quality)一樣,量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任何「量」都是一定事物的量,其表現也不同:路程用長度來衡量;
土地用面積來衡量;
黃金用重量來衡量。
事物的「量」分為外延量和內涵量。
外延量是事物存在的規模,即廣度的標誌,如體積的大小、重量的輕重、數量的多寡;
內涵量是事物等級即深度的標誌,如溫度的高低、顏色的深淺、金屬的軟硬、生命的長短。
此外,構成事物的各種不同成分的排列次序,也是內涵量的一種形式。
分量是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八類或十類範疇(Category)之一,例如:三碼長、三十斤等。
分量也是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四大範疇之一,其中包括:全體性、雜多性、單一性。
分量也是十九世紀德國觀念論之集大成者黑格爾(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1770~1831)所著〔邏輯科學〕(WissenschaftderLogik)一書中〔存有論〕(LehrevomSein)這章的一個範疇。
黑格爾認為:在〔邏輯科學〕的「有論」中包含了「質」(正題)、「量」(反題)、「度」(合題)三個範疇。
「量」這個範疇包含「純量」(正題)、「限量」(反題)、「量的比率」(合題)三個階段。
「量」雖然也是一種決定性,可是這種決定性卻可以和一物之「有」(Being)分立,對某一事物而言,它是外在的。
「量」也是「有」,但不是「有」本身,而是揚棄了「質」的「有」。
「量」的發展經過「純量」、「限量」、「量的比率」等階段。
「量」在「純量」階段是潛在的、無關輕重的;
在「限量」階段才明顯地確立起來,獲得了「量」的規定性;
在「量的比率」階段,「量」回復到自身,達到自身的同一。
黑格爾認為:「量」有「連續性」和「非連續性」兩個環節。
任何一個「量」都可分為一個一個的「一」或「單位」,這就是「量」的「非連續性」和「可分割性」;
而許多個「一」或「單位」又可構成一個「量」或「總數」,這就是「量」的「連續性」或「統一性」。
「量」的「連續性」和「非連續性」是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
「連續性」和「非連續性」的統一,才是「量」的真理。
黑格爾對「量」的論述是唯心的,因為他所謂的「量」是純粹概念的「量」,而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量」的屬性,則成了純粹概念的「量」的衍生物。
概念的「量」只不過是事物的「量」的反映。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