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舉里選】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鄉舉里選」是指古代由地方官員選拔人才,薦送到朝廷的制度。
相傳商、周時代已有鄉舉里選的制度,即〔禮制‧王制〕所載的「貢士」和〔周禮‧地官‧鄉大夫〕的「興賢」。
貢士的程序:首先是鄉里學校選拔優秀學生名為「秀士」,推薦給主掌內政和教化的司徒;
司徒再從中甄選可造之才名為「選士」,保送入國學,與貴族子弟一同接受教育名為「俊士」;
這些平民士子學成之後名為「造士」,主掌國學教育的大樂正再從中選拔優秀者名為「進士」,推薦給負責銓選官吏的司馬;
司馬依士人的專長初步派定官職;
最後送請天子確定並任命。
至於興賢制,則是由鄉、遂等地方行政區的長官每三年考選學行優良者薦送朝廷,而後派任官職。
貢士與興賢都是地方選才的制度,只是貢士制與國家教育結合,且須另外經過多次考選;
興賢則是直接推薦學行成熟的賢人給朝廷派任官職。
惟近代學者多認為〔王制〕和〔周禮〕所載不一定是古代社會的實況,有些可能是理想的規劃,所以貢士和興賢不能確定是真實的制度;
可確認的鄉舉里選制度,應是漢代的孝廉察舉。
漢代自武帝起明定地方郡守每年須推舉定額的孝子、廉吏,以備出任官員;
從此地方察舉成為漢代選才的主要途徑。
此一制度的最大作用是開放平民參政之門,且使中央和地方有較好的流通,減低中央政策與地方需要差距太大的情況。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