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現實主義】 Surrealism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超現實主義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在歐洲所盛行的文學藝術運動,乃是更激烈的反抗傳統藝術與現實生活的運動。
超現實主義約在一九一八年出現,並在戰爭和心理分析的雙重影響下,與戰後盛行的虛無主義並行;
其藝術的目標,不是要表現自然世界,而是要描繪潛意識世界。
他們認為理性主義已把歐洲的文化和政治引向毀滅,最後終於導致令人髮指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因而他們要在藝術上反其道而行。
因而超現實主義的代言人詩人布荷東(AndréBreton,1896~1966)在一九二四年發表〔超現實主義宣言〕(TheSurrealistManifestos),表明超現實主義是要將人類經驗中的意識與潛意識,作緊密的結合,以融合夢幻世界與日常理性世界,共同進入一個絕對真實,以及超現實的世界。
因此,超現實主義者致力於探索人類的潛意識,突破合於邏輯和實際的現實觀,並致力於描述夢的內容和幻想的印象,嘗試將現實觀念和人類本能、潛意識與夢的經驗相揉合,以反映兩個並列的世界。
這種努力的結果,在視覺藝術方面所展示出的特徵,即是多樣化,且和傳統藝術有極不相同的表現手法。
例如:有些畫家試圖突破理性和意識的控制,而從事自動性繪畫的創作,也就是任憑畫筆在畫紙上隨意揮灑,使自己從傳統的構圖和題材的限制中解脫出來,同時也將潛藏於意識中的神奇意象釋放出來;
另有一些畫家則重現夢境,並將邏輯上不相干的事物加以喻示性地並列,而傳達出夢境特有的感性氣息。
大體上說,他們都不受制於任何理性或任何美學原則,以及道德觀念的束縛,但都受到佛洛依德(S.Freud)所寫的〔夢的解析〕的影響,而相信夢境具有無限意義,以及喜歡作漫無目的、無意識的聯想。
超現實主義脫胎於達達派(DaDa),異於達達者以咒罵或戲弄各個神聖時期的藝術和大師作品,而企圖在品味上作一完全的革新,並提示超現實乃人類潛意識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代表畫家有米羅(JoanMiró,1893~),視超現實主義為探索個人幻想的手段,作品飽含詩意,旨在表現自然本身的概念,並像稚童般的描繪自然,作品簡潔單純,幽默自然,富於想像,有如夢境般。
次為恩斯特(MaxErnst,1891~1976),從事自動性繪畫創作,並為了刺激潛意識以使意象湧現,而採用拓印法和刮畫法,作品富於象徵性。
再為達利(SalvadorDali,1904~1989),擅於創造一種事物真相的幻象,作品散發出異常的魅力,並使用一種自稱為「偏執狂臨界狀態」的方法,在自己身上誘發幻覺境界,以描繪潛意識中所產生的意像。
另有湯吉(YvesTanguy,1900~1955),繪畫具生物形態造形,且忠實的轉譯夢想中的景緻,作品充滿不可言喻的詩意與感性。
超現實主義藝術對於藝術幻想性及神祕性的強調,改變了現代的藝術品味,且復興了奇特的、異國情調的風格,為文化視野提供了另一種觀照及思考的方式;
其有關主動繪畫的理論,也影響了美國年輕一代的前衛繪畫,尤其是抽象表現主義。
同時在立體派、抽象派及印象派以造形的考慮優先於主題意義時,超現實主義者起而揭櫫詩意內涵的重要性,在藝術發展上具有意義。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