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皴法】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皴法是國畫中描繪山石紋理、脈絡及凹凸向背之技法的總稱。
皴法的起源,根據現存畫蹟推斷,約始於五代北宋之際,荊浩為一關鍵人物。
後經歷代山水畫家不斷嘗試與研究,發展出許多不同的皴法。
其名目與數量,因歸納方式不同,各家說法不一。
今人李霖燦[山水畫皴法、苔點之研究]一書,列舉十八種較為重要者:1.兩點皴:中鋒直筆之短線,如雨點打在牆上之痕跡。
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燕文貴[溪山樓觀圖]為代表。
2.小斧劈皴:筆勢側按斜掃,頭重尾輕,如斧劈之痕跡。
南宋李唐[萬壑松風圖]、蕭照[山腰樓觀圖]為代表。
3.大斧劈皴:類似小斧劈皴,而較縱放。
小斧劈皴用筆前端力,人斧劈皴用筆身力。
或有先以水抹溼畫面,再畫上大斧劈皴,形成有暈滲效果的大斧劈皴,稱為「拖泥帶水皴」。
南宋夏圭[溪山清遠圖]為代表。
4.披麻皴:中鋒用筆之長線,起筆、收筆皆用力,而中段稍輕,線條圓運宛轉,各線或相交疊,如披散之麻。
披麻皴為最早產生之皴法,源起於五代,至元代黃公望發揮至極致,其[富春山居圖]可為代表。
5.解索皴:長細線條為主,排列如解散之麻繩,攣卷彎曲。
元代趙孟頫[鵲華秋色圖]為代表。
6.牛毛皴:正鋒用筆的細短線條,密密相疊,如牛毛叢聚般。
元代王蒙最擅此法,[深林疊嶂]、[秋山草堂]等為代表。
7.折帶皴:圓細延長而後段突側筆轉折之線,轉折處有圭角,形如腰帶轉折。
此為元代倪瓚所創,其作品多用之。
8.荷葉皴:如荷葉筋延展披拂之形,用筆悠揚長秀勁韌。
[芥子園畫傳]有例示。
9.雲頭皴:用圓渾之線條左右宛轉回復,如卷曲的雲。
北宋郭熙所創,[早春圖]為代表。
10.鬼面皴:仿太湖石之凹凸剔透的畫法。
南宋閻次平所創,[四樂圖]為代表。
11.骼髏皴(鬼皮皴):亦為描繪太湖石之特殊畫法。
元代王蒙[具區林屋]為代表。
12.泥裡拔釘皴:長鋒尖筆上挑,成尖錐形細線。
13.馬牙皴:勾勒輪廓而填以青綠。
宋人[明皇幸蜀圖]為代表。
14.沒骨皴:完全不用線條勾勒物形,純以墨色變化分出塊面轉折與層次。
五代黃筌[勘書圖]為代表。
15.亂柴皴、亂麻皴:以粗細不同線條雜疊,而碎亂中不失嚴整,表現岩石之裂紋。
亂麻皴筆幼而軟;
亂柴皴筆壯而勁。
[芥子園畫傳]中有例示。
16.米點皴(豆瓣皴):豆瓣形之橫點。
北宋米芾所創。
相傳米芾所作之[春山瑞松]、元代高克恭[雲橫秀嶺]為代表。
17.礬塊皴:尖筆側挑,表現岩石頁摺折曲之形。
[芥子園畫傳]中有例示。
18.卷雲皴:如雲卷曲曳長之線條,以表現岩石之摺疊。
清石濤喜用之。
張大千畫中有例示。
除上述山石皴法外,樹木表皮之紋亦稱皴法,明代汪珂玉[珊瑚網論畫]列舉其要者有:鱗皴(松樹皮)、繩皴(柏樹皮)、交叉麻皮皴(柳樹皮)、點擦橫皴(梅樹)、稀二之筆橫皴。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