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天梁 於 2013-8-4 16:50 編輯
【無信不立】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無信不立語出〔論語‧顏淵篇〕。
「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子貢問政治的重要措施,孔子答以「足食」、「足兵」與「民信之」三項,這三項若換成今日的用語就是經濟、國防與人民對政府的信心,孔子認為這三者是各項政治事務中最重要的。
而三者之中若按重要性來分的話,最重要的應該為「民信之」,其次才為「足食」、「足兵」。
國家建設首重民生經濟與軍事國防,而經濟又較軍事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歷史上許多國家窮兵黷武,容或藉由強大軍事力量而獲得一時的優勢,但最後終究會形成民不聊生、國家紛亂的局面。
人民的物質生活能否獲得滿足才是政局是否真正安定的關鍵。
不過子貢的問題還不只此,他更進一步地探問為政的真正本原為何?
而孔子則在「精神」與「物質」的兩個層面中選擇了「精神」作為「物質」的根本。
孔子此答案重點並不在否定滿足人民物質生活的必要性,因為從孔子的回答中可以顯然看出孔子知道「足食」是關乎生死的大事,「必不得已而去」,但是在兩者相權之下,他寧可選擇「信」,因為在科技不甚昌明的當時,能否做到讓人民「足食」,有時並不是為政者所能完全控制的,為政者所能做到的是對人民講信用以使人民對於政府產生信心。
人民對於為政者的施政有信心,即使偶爾有了「食不足」的狀況,人民仍然能與政府同舟共濟以渡過難關。
反之,若人民對於政府缺乏信心,即使在太平盛世也仍不免產生社會紛亂的現象。
從這個角度說,「無信不立」毋寧是孔子對於為政者一個最基本的要求。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