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誤性(天主教)】 Infallibilit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無誤性是天主教會歸給自己的一種精神特質,在一定的條件下世界主教團及教宗對信仰和基督徒生活的教導不會有錯。
這一信念在〔新約聖經〕中已有,就是基督徒確認自己的信仰告白是絕對其實可靠的(如〔羅馬書〕十章九節、〔格林多前書〕十五章三~五節、〔斐理伯書〕二章六~十一節)。
為早期教會,歷屆大公會議的決議是不會有錯的(比方厄弗所大會確認尼西亞大會的決議無誤:〔訓導文獻〕(DS二六五))。
中古以來關於教宗無誤性的道理越來越清楚而具體化,直到西元十六世紀才受到宗教改革者的反對。
教宗無誤性在梵蒂岡第一次大公會議被定為信理:〔訓導文獻〕(DS三○六五~三○七五),一百年後梵二予以認定,但將此道理關聯到整個教會(〔教會憲章〕十二及二十五號)。
非天主教的各基督教會當然不承認教宗的無誤性,但對一個有約束性的教導的重要性卻日益有所覺悟。
教會的無誤性及上述的一些例子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它無非是信仰真理的一個表達。
如果教會願意完成基督託付給她的救恩使命,她就不得不堅持這個真理,不偏離左右。
應該注意的是,為了教導無誤不僅須具備一些清楚擬定的條件,並且所謂的無誤性只涉及教導的內涵,不延伸到表達的方式。
無誤性有時也用於〔聖經〕,說聖經無錯(InerrancyoftheBible)。
基督徒深信聖經是天主的話,天主不能自騙(不真),也不能騙人(不誠),因此祂藉聖神在〔聖經〕中所說的話不能有錯,也不會說謊。
由十九世紀末羅馬教宗所公布的有關〔聖經〕的通諭都是如此了解聖經的無誤性,如〔上智的天主〕(〔聖經文獻選集〕EB一二四、一二五號);
〔施慰之神〕(EB四五○號)等。
但是二十世紀後半葉因為各種科學的發達,教會及神學家漸漸發覺無誤性的說法不如〔聖經真理〕的說法,因為前者雖是消極的說法,其含義卻是絕對的,無從分大小先後,而說〔聖經〕真理,可以分等級,並在聖經的用法上「真」常與「誠」相連。
這樣就能分辨真理所涉及的事物某一層面,而非全面。
談到海時,物理學家講海水的成分,地理學家講海域的界線,漁人講海鮮的產量等。
其次真理的肯定分等級,由明確的肯定,到預設的假定,二者之間尚有或然性,逼真性,以至於猜測。
在這些不同的等級上,人的介入程度當然有深淺的分別,或是完全負責,或僅敘已見。
最後說話者的意願也和真理有關,普通他所說的主旨和核心部分總願聽者接受,至於無關大體的細節是不須計較的。
此外〔聖經〕在其一千多年的寫作過程中,因為多次文化的變遷採用了多種文學類型,而〔聖經〕的啟示也是逐步前進的。
把以上種種因素都顧到,便較易理解〔聖經〕的無誤性何指。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