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 Infinit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無限」意指沒有任何邊際限制、或是無法以經驗窮盡的性質。
大體上,無限包括兩類:一是量的無限,與數目、長度、時間、空間的序列有關,當數量的序列無法窮盡時,就是一種無限;
一是質的無限,與存有(being)有關。
無限的存有花屬性(properties)上沒有限制(unlimited),甚至在所有方面它都是絕對的(absolute)。
「無限」的字源來自於拉丁文中的in(英文not)與finis(英文boundary,limit,end),從字面上看,可說是「有限」(finite)的否定,雖然如此,有些學者仍主張,無限先於有限。
無限概念的歷史發展,在西方古希臘時代已經加以探討。
亞納希曼德(Anaximander,610~547B.C.)在描述無限的潛在性時,似乎是將其看成空間與時間的無限延展。
有些前蘇格拉底(pre-Socratic)哲學家如畢達哥拉斯學派(Pythagoreans)、恩培道格斯(Empedocles,490~430B.C.)、安納薩哥拉(Anaxagoras,499~428B.C.)、德謨克里特斯(Democritus,460~370B.C.)及赫里克利圖斯(Heraclitus,544~484B.C.)等也都同時發展了空間與時間無窮的概念,不過芝諾(ZenoofEleatic,490~430B.C.)曾討論過長度及運動無限序列中的弔詭之處。
柏拉圖(Plato,427~347B.C.),提出了兩種無限,一是亞納希曼德所講的無限的潛在性;
一是形式(forms)和絕對上帝的無限性,後一種無限性是一種完美(perfection)與完整(complete-ness)。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對無限做了希臘哲學中最詳盡的分析,認為沒有一個物體可以作出無限的分割,也沒有一個物體在數目與程度上是無限的。
無限只是理論上的或是潛在的,許多有限的事物之所以為「潛在的無限」,是因為他們會無窮盡地一再出現。
對於一個「類」(class)來說,成員數目的無限增加是可能的,但「類」永遠不可能成為完滿的整體。
中世紀的聖多瑪斯阿奎納(St.ThomasAquinas,1225~1274)以為上帝代表一種確定與絕對的無限,而上帝所造的萬物之秩序則形成了一種相對及潛在的無限。
此兩種無限性到了布魯諾(G.Bruno,1548~1600)與尼古拉(CusanusNicholas,1401~1464),又成為對於實在(reality)的不同看法,以為一具有無限性的實在即為宇宙。
後來的笛卡爾(R.Descartes,1596~1650)則以「普遍觀念」來解釋無限的觀念,認為一個人對於某事物的「普遍觀念」就是一種對於「無限存有」(infinitebeing)的觀念,人們只是將此無限存有的觀念應用於有限的事物上。
萊布尼茲(G.W.Leibniz,1646~1716)一方面強調上帝無限的偉大;
一方面則和牛頓(I.Newton,1642~1727)同時發明了微積分,企圖藉著連續(continuity)與極限(limit)的觀念來掌握有限中的無限性。
至於斯賓諾沙(B.Spinoza,1632~1677)則是追隨著布魯諾等人的看法,在一個共同的架構下,將兩種無限的秩序連在一起。
除了前述的各家看法外,近代哲學家中的康德(Imm.Kant,1724~1804)與黑格爾(G.W.F.Hegel,1770~1831)也分別提出了對於無限的看法,康德將無限的概念與著名的「二律背反」(Antinomies)連在一起;
黑格爾則以為無限是抽象與具體、普遍與個別的綜合,而且這個綜合的過程具有時間發展性。
羅伊斯(J.Royce,1855~1916)則認為,無論是在序列或存有方面,有限事實上蘊含著無限,羅氏此種看法主要仍與其對上帝的論證有關。
總之,無限的概念在哲學史上討論頗多,由於涉及不同意義性質,所引起的爭議他很多。
不過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無限的意義便不僅限於哲學的字面意義,而應指更積極的實踐意義。
從對個別人的有限說,教育工作似乎有限;
從人類的無限綿延說,教育的進步卻是無窮的連續。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