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價量典範】 Expectancy-ValenceParadigm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期待價量典範係解釋成人參與教育活動的一種理論架構。
此典範係由瑞典教育家魯班遜(K.Rubenson)所提出。
他的理論係根據有關的研究,參酌既有的模式及修正富若姆(V.Vroom)的工作動機理論而來。
在其理論中,有兩個要素,一為「期待」(expectancy),二為價量(Valence)。
「期待,包括二項,即:(1)個人完成教育活動後可能得到酬賞的期待;
(2)個人能夠參與學習的期待。
二者均具有正向的力量,此兩種力量是相乘的,如其中之一為零,產生的力量就是零,即沒有參與的動機。
「價量」是指個人對各項參與結果所預期價值的總和,具有影響參與的力量。
此項總和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負向的,其影響力的大小視對參與結果的預期而定。
根據魯班遜的觀點,個人決定參與活動,係由於內部需求對環境知覺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期待與價量的結果。
如果個人具有正面的自我觀念,而且認為學習活動的參與有助於工作的發展,則期待參與的勢力很強。
但除非預期的學習結果具有正面的價值,否則期待本身並不能導致學習活動的參與。
魯班遜的期待價量典範,重視從個人內在心理的知覺來分析參與行為,轉移了過去以人口背景變項作為分析研究的重點,有其價值與貢獻。
此外,他甚為強調參照團體對個人參與行為的影響,也提供了解釋不同社會階級者參與行為差異的另一種觀點,均為其理論的優點所在。
但其典範過於複雜,不易了解,亦為其限制之處。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