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茲孤兒院】 OrphanAsylumatStanz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斯坦茲孤兒院為近代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齊(JohannHeinrichPestalozzi,1746~1827)在斯坦茲所負責主事的一所孤兒院。
由於裴斯泰洛齊在斯坦茲孤兒院的教育成果卓著,後人遂將斯坦茲孤兒院稱為「現代小學的搖籃」。
一七九八年時,歐陸戰爭方興未艾,是年秋法軍入侵瑞士,經過慘烈的坎通林(ForestCantons)戰役後,不少人民被射殺,無家可歸的人們比比皆是,街頭上也滿布了幾百個無父無母的孤兒。
裴斯泰洛齊雖不是站在法國政府一方,但他也主張應與法國政府談和。
為了重整戰後災區,新瑞士政府遂應裴斯泰洛齊自身所請,派遣其至斯坦茲這飽受戰火的地區擔任校長一職,但這個校長職位事實上是一所孤兒院的主事者。
裴斯泰洛齊在一所受到戰爭損害的修道院內,肩負照顧一群孤兒的責任(人數最多時曾到達八十人),協助他的只有一位管家(housekeeper)。
開始之時,由於經費短缺,而且院童多乏人教養,品德惡劣、習慣不良,常常打架滋事、喧嘩胡鬧。
但是,一方面裴斯泰洛齊本其「兒童自由」的教育理念,透過愛心與耐心,以人性對待院童,讓教師成為他們可信賴的友人,雖然沒有具體的計畫與形式的規章,仍然溫暖了那群無家可歸的不幸孤兒;
另方面裴斯泰洛齊則將勞動與學習結合在他的教學內容中,結果使得本來無知又貧窮的孩子,成為既勤勉又合作,且行為日趨良善,無論在書寫與思考上,孩子們都能習得如何運用他們的心靈。
裴斯泰洛齊在談到他的教育成果時,自傲的說:「我在斯坦茲看到了人類的心理能力;
我的學生們迅速地發展著,他們變成另一種人,學生很快地覺察出前所未知的潛力。
……他們自動自發,並且時下枯燥乏味的學校風氣,在我的教室裡一掃而空。
他們主動、積極、有毅力、奮鬥不懈,他們是幸福的。」
根據裴斯泰洛齊的自述,他在斯坦茲的教學原則是:首先試圖打開兒童的心胸,並且滿足他們的日常需要,在他們的印象經驗與活動中融入愛及仁慈。
如此就可以在他們的心中發展出這類感情,然後讓他們習慣於知識的學習,以便了解如何準確及有效地運用這種仁慈於周遭人群中。
就是這種開展學生內在潛能與情感的教學原則中,裴斯泰洛齊在斯坦茲進行了為期半年的教育實驗工作。
由於法軍為奧地利軍所驅逐,奧地利軍隊重新占領了斯坦茲;
再加以裴斯泰洛齊年近半百,身體不適,遂只好解散孤兒院,遵照醫囑至山明水秀之處休養。
從裴斯泰洛齊在斯坦茲孤兒院所從事的教育工作來看,他不僅是一位經師,更是一位品德陶冶的人師;
也因此,德國人視裴斯泰洛齊為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