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2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報復性正義】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13:46: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報復性正義

 

RetributiveJustice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報復性正義,俗稱「因果報應」,是一種基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正義原則,也是社會大眾最常想到的正義原則。

 

這種報復性的正義最常使用於獎罰的原理。

 

報復性正義從最早的人類社會就開始存在。

 

基督教[聖經]有言:「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或所謂「血債血還」都是常識性的報復性正義。

 

我國傳統也有「殺人者死,傷人及盜者抵罪」或是「殺人償命」的規定。

 

報復性正義源於人類有一種「報復本能」的衝動,當人類社會興起後,這種原先屬於私人的復仇必須合理化,或藉著傳統,或藉著法律,使得原始的報復行為由法律或傳統來代表社會公意執行。

 

基於報復性正義所產生的懲罰性原理,稱作「報應性懲罰」。

 

這種報應性懲罰分為兩種:一是行為取向的報復(act-orientedretribution),一是原則取向的報復(rule-orientedretribution)。

 

前者執意於惡行與懲罰報復的質與量應該做到相等相稱,強調「以牙還牙」才是真正的公平。

 

但是這種懲罰如果太過極端,不但過於殘酷,也不可能真正作到。

 

因為惡行的結果往往很難予以精確量化,不可能一一對應來償還。

 

後者則主張惡行與懲罰行為間應有合理的比例,輕罪輕罰,重罪重罰,絕不可輕重倒置;

 

而不是只求惡行的質量還原。

 

大抵一般國家立法旨意均本於原則取向的報復,並不鼓勵行為取向的復仇。

 

廣義來講,所有的懲罰均是或多或少對於罪行從事痛苦的報復,懲罰之所以為懲罰,其本意即在於「罪有應得」。

 

從此觀點言,報復性的正義在德育上仍有其意義。

 

但是基於報復性的正義所使用的懲罰必須小心地運用,若只是一味強調「以牙還牙」的等量報復,而淪於冤冤相報的私刑復仇,就失去道德教化的意義,甚至會流於「反德育」。

 

尤其是當未能考量惡行的深層動機、情境,而只是注意惡行的表面結果,追求質量相稱的報復時,此種懲罰將沒有任何的教育意義,充其量只是一種恐嚇而已。

 

總之,行為取向的報復應適可而止,而應多採取原則取向的報復,因為後者較具有德育上的意義。

 

但是這種原則取向的報復性懲罰仍應輔以感化性(reformative)或恕道性的懲罰,使學生或行為者在接受消極的適量報復與懲戒外,更能有積極矯正、治療與感化的果效,才是真正合於德育蘊義的懲罰。

 

(以上綜合引述自歐陽教所著[德育原理]第十四章第三節懲罰的原理。)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6 13:00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