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擴散理論】 InnovationDiffusionTheor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創新擴散理論」係由羅吉斯(EverettM.Rogers)於一九六二年所提出,後經研究並作修訂。
創新擴散是將一個創新的事物傳遞出去的過程,這個過程發生在某個社會系統,利用某種溝通管道,而且經過一段時間;
也就是說它所傳遞的是新的事物,參與在傳遞過程當中的人有所創新,並共同分享,以期達到共識。
因為是共享創新的事物,所以傳遞過程是雙向的。
創新擴散的要素有四:1.創新。
創新指的是一個觀念、方法,或事物,只要採行者認為是新的,不論它是否已存在很久,或最近才被發現,都可稱之為創新。
影響創新的因素如下:(1)利益性,如果創新比原來的更有益,則較易被採行;
利益程度的衡量可以是經濟的,也可以是社會聲望、方便性、滿意程度等;
(2)相容性,創新與現存的價值觀、過去的經驗,及潛在採行者的需要相一致的程度,其一致性愈高,則愈易被採行;
(3)複雜性,創新被了解及使用上的困難度愈低,則愈易被採行;
(4)可試性,創新是可以嘗試的,則較易被採行;
(5)可觀察性,創新的結果若是可以觀察到的,則較易被採行;
(6)可傳播性,創新可以藉溝通管道傳播,則較易被採行。
2.溝通管道。
創新必須藉著某種溝通管道將採行者與潛在的採行者之間聯繫起來,這個溝通管道可以是大眾傳播,也可以是人與人之間直接的溝通。
通常創新傳播最重要的管道是人們之間的模仿,而這種傳播方式當兩者的同質性愈高時,則傳播效果愈好。
所謂同質性是指信念、教育程度、社會地位等的相同。
3.時間。
創新擴散在幾個方面必須考慮時間的因素:(1)創新與決策過程,從創新到最後作決策之間,必須經過知識、說服、決定、實行、確定等五個階段。
每個階段的出現通常是有先後的順序,每個階段需要的所有時間,就是創新與決策所需的時間;
(2)採行者的類型可分為創新者、早期採行者、早期參與者、晚期採行者、落伍者等五種類型,是依其採行的相對時間而定;
(3)採行速率,是指某一定比率的人採行創新所需的時間。
4.社會系統。
在社會系統內有四個層面會影響到創新擴散:(1)社會結構,有正式的與非正式的兩種。
正式的社會結構通常是政府機構,非正式的社會結構通常會形成一個溝通系統,都會創新擴散;
(2)社會規範,是社會系統內人們既定的行為方式,創新的事物如果與其相容,就較易擴散;
(3)意見領袖,通常與外界有較多溝通、見聞較廣、社會地位較高者,較能接受創新,因此常是社會系統內溝通網路的中心;
(4)創新決策的類型,以個人對決策影響程度之大小,分為個人決策、團體決策、權威者決策三種類型,而第四種則為前三類型其中任二至三種結合成的,稱之為附有條件的決策。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