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世儀】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陸世儀(1611~1672)字道威,號剛齋,晚號俘亭,江蘇太倉人;
明末諸生。
天啟七年(1627),桴亭與同里陳確菴(陳瑚)、盛寒溪(敬)、江藥園(士韶)結為文會,互相砥勵。
崇禎元年(1628)從趙自新學習經學;
五年入郡學。
翌年,又與陳確菴一同師事石敬岩,學習武藝。
崇禎九年與江藥園相約為體用之學,創立考德、課業二格,每日所為之事與所讀之書,夜必實書於考德課業錄,互相考核。
桴亭於古今政治因革兵農禮樂及鄉國利病,無不探究;
見天下大亂,尤急兵事戰守形勢陣法,皆所究心,兼肄技擊。
嘗上書南都,不能用,有招之出者,不赴。
南都亡,乃避世終隱,築桴亭,居其中,罕接賓客,與同志講學,遠近歸之。
既而應學者之請,講於東林,又再講於毗陵;
當事者每欲薦之,力辭不出。
康熙十一年卒,享年六十二歲,門人私諡文潛先生,又諡尊道先生;
同治十三年(1874)從祀文廟。
桴亭之學,恪守程、朱,以居敬窮理為歸,並身體力行。
嘗謂學者曰:「世有大儒,決不別立宗旨,譬之大醫國手,無科不精,無方不備,無藥不用也,豈有執一海上方而沾沾語人曰:『舍此更無科無方無藥也。
』近之談宗旨者,皆海上方也。」
桴亭著作,主要有:1.〔思辨錄輯要〕:共三十五卷,原係他自崇禎十年(1637)以後,仿照前人讀書記之法,逐年隨筆自記所得之書,未有倫次。
後為友人江士韶等仿〔近思錄〕體裁,摘其要者,分類編輯,故名輯要。
內有〔前集〕二十二卷,〔後集〕十三卷。
〔前集〕分小學、大學、立志、居敬、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八類;
〔後集〕分天道、人道、諸儒、異學、經子、史籍六類;
初刊於順治十八年(1661),後有光緒三年(1877)江蘇書局刊本。
2.〔陸子遺書〕:又名〔陸桴亭先生遺書〕,凡二十一種,包括:〔桴亭先生文集〕六卷,附〔補遺〕一卷,〔桴亭先生詩集〕十卷,〔論學酬答〕四卷,〔志學錄〕、〔性善圖說〕、〔虛齋格致傳補注〕、〔四書講義輯存〕、〔淮雲問答輯存〕、〔月道疏〕、〔分野說〕、〔治鄉三約〕、〔制科議〕、〔甲申臆議〕、〔浮糧考漕賦說漕議〕、〔婁江條議〕、〔桑梓五防〕、〔常平權法〕、〔家塾禮〕、〔支更說〕、〔避地三策〕各一卷,〔八陣發明〕未分卷,並附凌錫祺編〔尊道先生年譜〕等;
此書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由唐受祺輯刻於北京。
桴亭對天文、地理、河渠、兵法、封建、井田、學校均深具心得。
在宇宙論方面:桴亭認為太極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根源,亦即「理」。
「理」是具有宇宙本原作用的精神實體。
至論理與氣的關係問題,則說理先於氣,此與程、朱派的觀點是一致的。
在「格物致知」及「居敬」方面,桴亭繼承程、朱之說,並有進一步的發揮。
他認為格物須從身心性命、三綱五常、日用飲食切近處格去,也就是要從人倫日用方面入手,從而體認天理。
在論「居敬」時,桴亭特別強調「敬天」,並認為「理」就是「天」,能敬天方能與天合德。
桴亭於論述「居敬」、「窮理」與「格物致知」的關係時,認為「窮理」與「格物致知」含義相同,窮理時要以對人倫日用之事的「格物」為媒介,體認吾心所固有的「天理」,於此,必須以「居敬」為修養工夫。
他又指出居敬並不是主靜,這是與一般儒者不同之處。
在人性論方面,桴亭在東林與毗陵講學時,提出與程、朱理學不同的見解;
他反對程、朱區分義理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見解,他亦反對程、朱所謂性即天理,無有不善的觀點,以及離氣質而言性的論點。
桴亭認為人性之善正在氣質,亦即人之氣質之性亦善。
只有從氣質的角度看,才能看出人性與物性的不同,說:「性者,氣質之理也。
氣質中間所具有之理則謂之性。」
非於氣質之外,別有所謂義理,理就存在於氣質之中,而存在於氣質中的理就是性。
對陸、王之學方面,桴亭並不像正宗程、朱學派那樣作全盤否定,他曾說:「陸象山人物甚偉,其語錄議論甚高,氣象甚闊;
初學者讀之,可以開拓心胸。」
又說:「王新建(陽明)於致知中增一良字,極有功於後學。」
總括來講,桴亭之學,不為程、朱理學所限制,更反對學術思想上的門戶之見,強調為學應切於用世,認為「俗儒不知內聖外王之學,徒高談性命,無補於世」。
因此顏習齋在與陸世儀的信中,稱許他能「悟孔、孟性旨,已先得我心矣」。
在桴亭的思想中,已孕育著後來反理學思潮的若干成分。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