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天梁 於 2013-8-5 15:17 編輯
【陳亮】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陳亮(1143~1194)字同甫,學者稱龍川先生,浙江永康人。
生而目光有芒,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
隆興初,與金人約和,天下欣然,幸得蘇息,獨龍川以為不可。
時婺州方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
已而退修於家,學者多歸之,益力學著書者十年。
先是龍川嘗環視錢塘,喟然歎曰:「城可灌爾。」
蓋以地低於西湖。
其時孝宗在位已十七年,龍川乃詣闕上書:「請為陞下陳國家立政之本末,而開今日大有為之略,論天下形勢之消長,而決今日大有為之機。」
孝宗赫然震動,用种放故事,召命上殿,將擢用之,大臣交相阻止,乃有都堂審察之命。
待命十日,復上書言三事,孝宗欲官之,龍川曰:「吾欲為社稷,開數百年之基,寧用以博一官乎!」
亟渡江而歸。
後漸落魄醉酒,醉時戲為大言,數以冤曲,屢遭大獄,幸而得免。
歸家益勵志讀書,所學益博。
陳高曾與朱熹作王霸義利之辯,朱熹認為三代所行為理義而有王道,漢唐所行為利欲而有霸道。
陳亮則說:「自孟、荀論義理王霸,漢、唐諸儒未能深明其說,本朝伊洛諸公辨析天理人欲,而王霸義理之說于是大明。
然謂三代以道治天下,漢、唐以智力把持天下,其說固已不能使人心服,而近世諸儒遂謂三代專以天理行,漢、唐專以人欲行,其間有與天理暗合者,是以亦能久長。
信斯言也,千五百年之間,天地亦是架漏過時,而人心亦是牽補度日,萬物何以阜蕃,而道何以常存乎!
故亮以為漢、唐之君非不宏大開廓,故能以其國與天地並立,而人物賴以生息。
……諸儒之論,為曹孟德以下諸人設可也,以斷漢、唐,豈不冤哉!
高祖、太宗豈能心服于冥冥乎!」
陳亮認為霸道固本於王道,如謂三代行王道,亦有征伐和謀位之霸道,足以說明王道之治是通過霸道而實現。
至於朱熹稱管仲有霸道之功,而無王道之仁。
陳亮則辯稱管仲助齊稱霸,是仁者之事,所以「孔子稱管仲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又曰:『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袵矣。』」
所以霸本于王,王霸可並用。
由於朱熹貶霸道,崇王道,是以崇義絀利,認為義利不兩立;
陳亮則認為王霸可並用,義利亦非對立,而可雙行。
唯陳亮所說的利,不是一己之私利,而泛指「生民之利」;
利與功相同,也為三代所講求。
因此利欲本於人心,是生民的自然需要,仁義與功利,並不互相牴觸。
關於成人之道方面,朱熹認為君子當盡心知性,學道愛人,行天理去人欲,做一個道學聖人;
使窮而有以獨善其身,達而有以兼善天下。
陳亮則認為儒者當以天下為己任,要做一個能推倒一世,有開拓萬古心胸的智勇之人,使智勇與仁義交出而並見。
故陳亮說:「風不動則不入,蛇不動則不行,龍不動則不能變化,今之君子,欲以安坐感動者,是真腐儒之談也。」
又說:「世之學者,玩心于無形之表,以為卓然而有見。
事物雖眾,此其得之淺者,不過如枯木死灰而止耳,得之深者,縱橫妙用,肆而不約,安知所謂文理密察之道,泛乎中流,無所底止,猶自謂其有得,豈不可哀也哉!」
又說:「始悟今世之儒士,自以為得『正心誠意』之學者,皆風痺不知痛癢之人也。
舉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頭拱手以談性命,不知何者謂之性命乎?」
均可見其絀空談、重實用之襟抱。
〔宋元學案〕載:「陳亮與朱文公熹論皇帝王霸之學,文公雖不與,而亦不能奪也。」
其實,陳亮是從「計其功」、「謀其利」的效果說立論,而朱熹的論點則是從「正其誼」、「明其道」的動機論出發,其爭論與分歧是難以調和的。
又〔宋元學案〕載:「陳亮感孝宗之知,復上疏論富國強兵之策,時將內禪,不報;
於是朝臣交詆,以為狂怪。
光宗既立,策進士,陳亮以君道師道對,光宗喜其言,特擢第一,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廳公事,未上,一夕卒。」
端平初,諡文毅。
陳亮一生坎坷,學無師承。
〔宋元學案〕附錄稱其「天資異常,俯視一世,當以經綸天下自任。
其生平議論以敵仇未雪為國大恥,六詣闕上書,皆主恢復。
故及策後,謝恩詩有云:『復仇自是平生志,勿謂儒臣鬢髮蒼。』」
著有〔龍川文集〕於世。
(今中華書局有校訂本〔陳亮集〕)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