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化】 Urbaniza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都市化又名城市化,指都市社會(urbansociety)的擴大,都市生活方式(urbanwayoflife)的擴展以及社會人口往都市集中的現象。
都市化也指人口由鄉村遷移到都市,或由小城鎮集中到大都市的過程。
郝德(G.Hurd)等人曾指出在歷史上都市的成長或都市化的過程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開始於最早都市的誕生(數千年前)到十八世紀。
此期的主要經濟形態為農業,絕大多數人口住在鄉村,都市發展遲緩,甚少都市人口超過十萬者。
第二階段為十九世紀以後,不論是都市規模或都市數目在此期迅速並大量地增加。
這與此期的商業活動的蓬勃發展以及工業革命的誕生有密切關聯。
目前在西方工業先進國的都市人口比率已高達百分之七十三至八十五。
第三階段為大都會化(metropolitanization)階段,開始於本世紀,由於交通工具的發展,數個鄰近的都市接連成為一個大都會區。
不僅人口大量集中,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機構也匯集於此地區,成為全國的財富、權力及知識的中心。
霍爾(P.Hall,1977)認為在第三階段之後,可能有第四階段;
其特徵為都市郊區(suburbs)的發展。
此期都市人口開始往郊區或鄉村地區回流,在這些地區有較完善的新市鎮計畫及社區發展計畫等。
人口之所以集中於都市,其主要原因如下:1.都市裡各種公共設施齊全,生活上比較方便且舒適,如醫院、學校、博物館、百貨公司、超市、交通、娛樂設施等齊全,比鄉村地區方便許多。
2.都市工商業發展,機構林立,就業機會較多,容易找到適合自己興趣的工作。
另外,都市社會較開放自由、資訊發達、交通方便、社會流動性較大,也是吸引人的理由。
都市社會由於分工複雜,宗教、價值及種族多元化,社會流動頻繁,人口異質性高,產生了與鄉村社會截然不同的都市型社會關係。
德國社會學家佟尼斯(FerdinandTönnes)稱之為「利益社會」(Gesellschaft)的關係,與鄉村的「共同社會」(Gemeinschaft)關係相對;
前者的特徵為基於利害關係而結合,關係是表面的,不能長久,有多元的價值及規範,且有高度流動性。
這些社會關係影響都市型人格(urbantypeofpersonality)的形成,如開放、容忍異己、競爭、重視修飾、善於辭令、理性、善於計算利害得失、力爭上游、性格善變等,與鄉村型人格(ruraltypeofpersonality)相差甚大。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