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燾】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郭嵩壽(1818~1891)字伯琛,號筠仙,因曾避亂於玉池山,所以晚號玉池老人;
湖南湘陰人。
生於清嘉慶二十三年,卒於光緒十七年。
幼時隨兩位伯父學習;
十八歲就讀湘陰仰高書院,次年轉到長沙嶽麓書院,並在那裡認識曾國藩,也在那時拜訪過唐鑑,而對其「唯在日用行習之間」的理學相當敬佩。
郭嵩壽於二十歲中試舉人,但經過第五次會考才中進士。
咸豐三年(1853)隨僧格林沁協辦天津海防,推動洋務,並奏陳〔今日御夷之竅要〕,強調培養外文人才的重要。
同文館成立,他的建議才告實現。
但因直言,冒犯權貴,遂引退回鄉。
直到四十一歲才再入京供職翰林院。
其後,曾經協助曾國藩籌辦團練,並任上海蘇松糧道、兩淮鹽運使、廣東巡撫等;
唯以求治過急,因而不見容於當時紳商,且不為朝廷諒解,終遭革職。
解職後鄉居期間,除著作外,任教於長沙城南書院與思賢講舍,鑽研船山學說。
於光緒二年(1876)復出,出使英國第一任公使;
當時雖負有到英國謝罪的任務,郭嵩燾出使期間仍能不辱使命,而於光緒五年返國。
返國後,除著書講學外,對國事仍很關心,並且都直言不避毀譽。
由於郭嵩燾對於洋務運動的關心,認為西方各國富強之術具有本末;
興辦工業、製造機器為末,而申張公理、嚴明立法,才是立國之本。
他的言論雖為當時守舊派者側目,但對於後來西學派代表人物薛福成、譚嗣同、嚴復等,都有很大的影響。
對於教育的看法,主張:「宜先求通商口岸設學館,求為徵實制用之學」,應是受唐鑑的影響。
此外,認為應派少年才俊出國深造,並應在出國前,先至天津、上海、福建各機械局,考求儀式,通曉語言文字,而後遣赴外洋,各就才質所近,分途研習。
他的主要著作有:〔禮記質疑〕、〔大學質疑〕、〔中庸質疑〕、〔綏遠征實〕、〔使西紀程〕、〔養知書屋集〕、〔郭嵩燾日記〕等行世。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