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5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統一科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12:18: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統一科學

 

Einheitswissenschaft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統一科學指二十世紀初新實徵論(Neo-positivismus)者企圖借助某些概念運動,將所有的實在科學(Realwissenschaften)轉化為一種統一的命題系統,特別是藉由科學語言的解析與經驗檢證,以求得各門學科間的會通。

 

科學統一的理念有其長遠的歷史淵源。

 

我國〔易經〕有言:「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古希臘哲人赫里克利圖斯(Heraclitus,544~484B.C.)亦曾言:「萬事萬物統一於一理(Logos)。」

 

凡此皆表達了人類企圖以「執簡御繁」之統一原理來解釋、控制紛繁現象的基本需求。

 

柏拉圖(Plato,427~347B.C.)後來在其對話錄的〔費列布斯篇〕(Philebus)更將畢達哥拉斯學派(Phythagoreans)的「萬物的本質為數」之觀點進一步發揮,將宇宙安排在一個井然有序的和諧秩序中,並且認為其可以透過算術的數序來加以把握及理解。

 

但將世界的理解透過數學秩序的理念而導向一種統一科學的先驅,應首推中世紀的魯爾(R.Lull,1235~1315)。

 

魯爾在其〔大藝術〕(ArsMagna)中試圖建立一門大一統的學術以統一各種分殊的學術。

 

首先,魯爾確立某些基礎的形上邏輯概念,如以神為最上位的觀念,再確立其他的實體觀念,然後把這些觀念符號化,運用算術的演算建立綿密的符號系統,依此系統可以解釋各個分殊的事實。

 

魯爾這種建立普遍的符號系統之構想,與近代科學整合運動之試圖建立各門學科可以互相通約的語言頗為類似。

 

受到魯爾〔大藝術〕的啟迪,萊布尼茲(G.W.vonLeibniz,1646~1716)也試圖以數的結合來建立一個統一的科學。

 

萊布尼茲相信,只有「數」才是所有「存有」的一般化特徵,一種普遍的統一科學之任務乃在於形成連綿不絕的數之連續體,而在此連續體中,任何「存有」均有一個數。

 

為了使此統一科學能容易成立,必須先發現最單純、原始的概念,並加以符號化,於確定符號後,再進一步探索符號間結合的可能性,以成立統一的命題系統。

 

到了近代所興起的統一科學的運動,雖仍遠超萊布尼茲的理念,但已取消柏拉圖以降科學統一背後的形上基礎,而僅著眼於各學科共同語言、共同的工作假定、共同的方法,甚至於注意於統一理論的建立。

 

如屬新實徵論者的維也納學圈(WienerKreis)於一九二九年發表其科學世界觀的共同見解時,即表現了強烈的反形上學傾向,而致力於科學語言的解析,建立經驗檢證的規準,以期達於科學的統一化。

 

學圈中的卡納普(R.Carnap,1891~1970)更進而主張物理語言是科學的普遍語言,科學中其他次級領域的語言,均可以不經改變意義而翻譯為物理語言。

 

科學是一個單一系統,心理學、社會學與自然科學間並沒有鴻溝。

 

就教育領域而言,早於維也納學圈倡導科學統一的理念之前,實驗教育學者墨以曼(E.Meumann,1862~1915)就已主張教育科學的探究必須植基於統一的科學觀念。

 

其〔實驗教育學綱要〕(AbrissderexperimentellenPädagogik)中申言:「教育學自身並不缺乏任何東西,以導向一種嚴格的系統科學:它有其統一的觀念系統,透過一個上位概念(Oberbegriff)將教育作系統的涵蓋與總括。

 

‥‥教育科學的目的在於確立一個統一的教育目的系統,獲得教育應循之規範性的法則與原則。」

 

一九六○年代以降,在邏輯經驗論(logicalempiricism)的影響下,墨以曼此種以統一的行為公式來解釋教育現象的理念更為興盛,特別是在一九六二年饒特(R.Roth)提出了「教育研究的實在論轉捩」,主張以古典物理學作為教育研究的典範後,如阿利希(L.M.Alisch)和瑞斯納(L.Rössner)的教育行為之技術公式,庫伯(F.vonCube)和法蘭克(H.Frank)等人的「操縱教育學」(KybernetischePädagogik),均為統一科學思潮下的產物。

 

但隨著物理科學本身基本假設的改變,現代物理學(如量子物理與相對論)已放棄獨立自存的實在、完全中立的研究方法及知識的平面靜態觀,而以為研究對象係研究者意義傾向之構成、方法與對象有不可分割之關係、知識具有動態發展的深層結構等,各種以統一科學之理念作為後設的科學理論,如阿爾伯特(H.Albert)所言,幾乎已在科學理論之討論中消失。

 

關於教育科學的探究,過去以實徵論為基礎的統一之教育行為公式,也因現象學(phenomenology)、詮釋學(hermeneutics)、批判理論(criticaltheory)及符號互動論(symbolicinteractionism)的引入,遭到嚴厲的批判與反省。

 

總之,人類的認識功能中雖有一種化簡為繁的傾向,知識活動中,統一科學理念的產生遂所難免。

 

但近代進行科際整合的統一科學運動,實際上是以古典物理學作為典範,而試圖建立具有嚴謹邏輯結構,可訴諸經驗檢證的統一命題系統。

 

在當代物理學發展下,古典物理學本身的基本假設已發生動搖,此種統一科學理念中知識的統一與同質性亦遭致嚴苛的質疑。

 

對於今後的教育研究來說,教育研究固需科際整合,但其整合性應基於知識所具有的多層面性而非知識的統一性,並宜採取方法論上的多元論。

 

在多元的方法論下,每一種後設理論的觀念,均應視為參與教育現象之「期待視野」(Erwartungshorizont)或詮釋學上的先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而與其他方法論的論點進行溝通與對話,如此方能使教育研究更能恰如其分地把握教育現象。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1 11:12 , Processed in 0.17187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