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8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符應理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12:16: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符應理論

 

CorrespondenceTheor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符應理論的主要目的是探討教育與經濟制度之相互對應關係,此理論批判當代社會偏袒資本主義,運用教育制度而再製資本主義的人力資本與社會階層,以完成資本主義的階級統治。

 

對於教育與經濟制度間的關係,歷來學者有兩種對立的觀點。

 

其中一種觀點認為教育的價值是內在的,目的是促進個體的生長與經驗的改造,而非未來職業角色的預備,亦不須服務於經濟制度。

 

但是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教育是社會的工具,它的功能必須充分滿足經濟與政治的需求,並應隨經濟成長與社會變遷而調整目標。

 

因此學校所陶冶的知能、態度與人格,無非是為了培養合格的人力資本。

 

這種論點已蘊含了「符應」的概念,意指學校教育的內容必須「符應」就業市場的需求。

 

歷來許多學者曾對學校教育符應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現象加以批判,但始終缺乏堅實的理論架構,僅僅由「霸權」、「社會階層」、「生產條件之再製」等概念組成鬆散的理論。

 

明確地提出「符應理論」的乃是鮑渥斯(SamuelBowles)和季廷斯(HerbertGintis)。

 

他們在〔資本主義下的美國學校教育〕(SchoolinginCapitalistAmerica)一書中,探討美國自移民時代以來經濟制度的發展以及學校教育型態的變遷,並藉此批判美國的學校教育符應資本主義經濟的需求,再製資本主義社會階層。

 

他們認為,現代科層化的功績社會所強調之自由主義與機會均等,並未實現,教育制度反而淪為再製資本主義階級統治的工具,延續不平等的社會關係。

 

具體而言,符應理論的主要內容可以分述如下:1.學校教育之「結構」符應於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學校生活中的權威和科層體制,和經濟機構相互符應。

 

例如:「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學生」所形成的地位階層,和工商團體之「經理-工人」所形成的地位階層遙相呼應;

 

而工人對於職業(經濟活動)的無力感與疏離,恰好反映了學生對學習(教育活動)的無力感和疏離心理。

 

再者,學校為了促進學習而採用的「外在酬賞」(如考試分數、學業成績、等第制度),恰與職業薪酬的目的如出一轍。

 

因此,資本主義社會的學校生活,反映生產機構的人際關係與結構。

 

2.學校教育之「內容」符應於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學校除了認真的教導學生學習各種專業知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生產的意識型態(如尊敬權威、謹言慎行、端正守禮),以教導青年人順從資本主義的勞動分工體制。

 

同時,「不同階段的學校」與「不同的職業地位」也相互符應。

 

例如,一般工廠普遍要求低階工人順從規範,並給予較嚴格的監督管理。

 

由於一般勞工的教育程度較低,因此中、小學階段的教育符應於勞動市場的需求,注重道德倫理的教導,強調學生遵守規範,監督管理也比較多。

 

在高等教育階段則不同,由於大學畢業生的職業地位較高,而高階職業的自主性與負責任的程度也較高,因此大學教育相對地鼓勵學生自我約束、自律自守,以發展獨立的任事能力,因為這正是高職業地位者所需要的特質。

 

3.學校教育之「過程」符應於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由於現代社會是一種功績式社會,學校科層化組織因而重視行政效率與客觀的教學評量。

 

在「因材施教」理想的導引下,中小學校運用各種智力測驗、學業成就測驗鑑定學生的能力,區分學生的類別,以作為實施分組、分班、分軌教學的依據。

 

事實上,家庭社經背景較高的學生,智商較高,學業成績較好,因而往往得到較高的測驗等級與較多的升學機會。

 

現代學校教育的過程,並未能促進教育機會的均等,考試與評量技術雖然在形式上公開而客觀,實質上卻壓抑了低社經地位學生的向上流動。

 

4.家庭背景、教育成就和職業地位相互符應:由於教育成就充分反映學生家庭背景的不同,職業地位亦往往決定於教育程度的高低,因此家庭背景、教育成就與職業地位之間,形成一種符應的機制。

 

許多實證的結果顯示,低社經家庭的學生受教育的時間大多較短,就讀學校的品質較差,畢業後多從事較低階的職業。

 

而高社經家庭的學生常就讀高品質的學校,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較多,並且多享有地位較高的職業。

 

教育制度並未符合機會均等的精神,「功績主義」只是一種虛假的表象,現代學校真正的功能是:把不同社會階級背景的學生導入不均等的經濟地位,以完成資本主義的階級統治。

 

符應理論對於現代學校教育的批判相當激烈,引起許多回應與批評。

 

批評者多認為符應理論過於理想、簡化與機械,淡化了學校日常生活的真實內涵,同時也忽略了教育制度和其他社會制度的互動關係。

 

就學校內在關係而言,學生並非被動而無疑地接受既有規範的再製。

 

從多采多姿的學校文化觀之,學生們往往會主動嘗試去控制他們的學習環境;

 

同時,教師與學生、教師與行政人員、學生與行政人員之間也充滿了許多衝突與矛盾,正如勞動工人與雇主之間不斷有矛盾與抗爭一般。

 

因此,學校毋寧是一個「順從」與「抗拒」共生的次級社會,既再製「順從的意識型態」,也製造「對立的關係」。

 

其次,就學校與社會的符應關係而言,學校遠比一般工商組織更為民主而平等,而且教育的向上流動機會,遠多於就業市場裡的向上流動機會,因此教育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之間並不具有對稱與符應的關係。

 

若把學校視為社會階層的再製工具,根本簡化了教育和經濟制度之複雜的互動影響。

 

事實上,教育制度擁有其相對自主性,雖然受資本主義的支配,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但是學校所傳播的民主理想,卻可能成為推動未來經濟變遷的力量。

 

因此,如果教育制度純粹而被動地符應經濟發展,任何歷史的變遷將無由發生。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6 13:40 , Processed in 0.17187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