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6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移情說(美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12:09: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移情說(美學)

 

Empathy(Aesthetics)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移情說是美學中重要的美感經驗學說。

 

「移情」一詞源於德文Einfühlung和英文Empathy,也就是觀賞一形象時,將內心感情和想像投射於形象,例如見到花朵上的露珠,將「國破山河在」的悲痛投射於花的形象,使成為「感時花濺淚」。

 

移情說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心理學家李蒲斯(TheodorLipps,1851~1914),他在〔移情、內模仿與身體感覺〕(Einfühlung,innereNachahmungundOrganempfindungen)的論文中,深入分析「移情」的概念。

 

李蒲斯分析移情,首先追溯美感經驗的根源,究竟是來自客觀對象,或是來自主觀自我感情。

 

其分析又包括下列三個步驟:(1)美感經驗是心靈的享受,也是一種快感。

 

因欣賞是享受內心主觀的感情,而與對象是否真實存在無關。

 

如「感時花濺淚」是源於自我內心的悲情,而非花真正在流淚。

 

(2)美感來自客觀化的對象,例如見到雄偉的山峰,心生壯美之感。

 

而美感是源於山峰之雄偉,而非自我之雄偉。

 

在雄偉的山峰之前,人是渺小的。

 

(3)由前述分析可知,審美的對象並非「形象本身」,而是具有主觀感情的對象,審美的自我他非「自我本身」,而是具有對象性格的自我。

 

故美感經驗的來源,既非單純的「物」,也非單純的「我」,而是忘物與忘我之後,產生物我合一的創造。

 

李蒲斯並進而分析,移情的過程是清除第一種意義的對象(物自體),而形成第二種意義的對象(想像力的創造物)。

 

消除第一種意義的自我(真實的自我),產生第二種意義的自我(觀賞自我),最後達到物我兩忘,主客相融的美感境界。

 

李蒲斯的移情說,提出物我合一、物我相融的美感學說,而美育是藉物我兩忘,而達超脫現實的精神自由境界,故移情說對美感經驗的精細分析,實可作為美育實施的理論基礎。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6 13:16 , Processed in 0.32618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