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直性訓練模式】 AssertivenessTrainingModel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率直性訓練是情意領域教學的一種方式,是利用非常直接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獲得社會技巧,而這些社會技巧能使學生在以往感到焦慮、受壓抑的情境中,自在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感覺或感情。
許多學者對於率直性下不同的定義。
有些人認為率直性是焦慮以外其他情緒的適當表達,另有些學者認為率直的行為只是對人真誠、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感覺,其特色是開放、直接、自發與適當。
由於這種行為會使個人和他人發展出較滿意的關係,且伴隨著較少的焦慮,進一步會使個人發展出較完整的自我概念。
在生活中要用到率直溝通或率直行為的場合很多,最主要的有下列四種:第一是件感情的交談,第二是表達相反意見時,第三是設定限制,例如父母或教師對未成年人的行為設定限制,第四是件引發的行動時,例如邀請別人參加活動等。
在這些場合中,率直的溝通提供一個與他人真誠、完全接觸的途徑,而表達相反的意見與為他人設定限制的能力則有助於自尊的維護以及與他人發展自在的關係。
率直行為有四項條件。
第一,率直行為包括語言的與非語言的行為。
後者包括直視、面對對方、傾向他們、維持與言語內容相應的表情、聲調等。
第二,率直行為表現的時機是自然的,不會壓抑一段時間再表現出來。
第三,率直行為須顧及溝通的內容,例如說出感覺,為自己的感覺負責,強調個人的行為而非人格等。
第四,須衡量其他人對於情境之反應強度而做調整。
這些都是在訓練率直性時須考慮的因素。
率直性訓練若用在學校教學情境中,並有其基本假設、原則與步驟,則成為率直性訓練模式。
率直性訓練模式基本上有五個階段:第一是確定目標行為,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他們難於表達感情的情境,並確定他們難於表達感情的類別。
第二是確定情境與行為的先後順序。
例如可依據情境發生的頻率與感情的強度來排列順序。
第三是角色扮演。
由學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演完之後學生與教師共同討論角色行為的適當性,提出修正意見,再由學生重複演練直到學生表現目標行為為止。
第四是更進一步的演示,學生學習新行為並視察不同的行為型態,相互回饋,使得行為的表現更為有效。
第五是遷移。
學生將學到的行為用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中,並向同儕報告行為的結果。
在此模式中,教師扮演催化者的角色,而此模式用在中學階段較為適當。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