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教育與文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10:15: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教育與文化〕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教育與文化〕係前河南大學校長、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學院院長田培林教授來臺後所發表的論文集;

 

由前任師大教育研究所所長賈馥茗教授編輯,於民國六十五年,由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印行。

 

全書分為上下兩冊。

 

上冊有專論十五篇及教育實際與問題十七篇。

 

下冊為歷史與哲學部分共有十八篇論文。

 

上下兩冊合計有五十篇哲學、教育、文化、歷史等領域的論文。

 

下冊部分尚附有附錄,除人名索引及德英名詞索引外,錄有田教授追念其先人事蹟的文章一篇。

 

田教授留學德國,追隨文化教育哲學學派學者,採取文化教育哲學的論見。

 

他以為教育與文化的關係至為密切。

 

任何人若欲了解教育問題而不從文化見地出發,勢必徒勞而無功,蓋因教育即文化,而且是高度的文化之故也。

 

田教授不厭其詳地對文化作深入而透徹的分析。

 

他認為文化是一種歷程,文化和自然是對立的兩個概念。

 

人類由自己內在的本性,自由創造之全部活動即是文化。

 

文化也可以視之為人類生活的最高目的,即止於至善的善。

 

因為,人類經由文化的不斷創造,努力提升自我、修正獸性、提升人性、以求迫近於神性。

 

文化具有價值的涵義。

 

人類精神活動所創造出來的一切價值的總體即是文化。

 

自然中是沒有文化的。

 

文化是人對自然的了解、運用及加工。

 

文化也是人類共同生活的一項產物。

 

因此,文化也可以說是人類欲打破自然拘束的一種工具。

 

文化是幫助人類控制其生存環境的能力,適應自然的方法,滿足人類的需求,使得人有了自由,具備了知物、用物的能力。

 

田教授的一項基本信念,是談教育必須將教育置諸於文化的基礎上。

 

他認為教育是人類之間相互影響的活動。

 

透過這種影響,可以使人類的思想、行為發生一些改變。

 

基本上,自然界中沒有教育的發生,只有模仿、學習的發生。

 

因為,教育的活動乃是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影響性的作用。

 

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一種自然現象。

 

因此,教育的發生是隨著人類生活的演進而演進的。

 

教育和文化的發生是同時出現的。

 

經過文化累積的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傳遞與繁殖也就顯現了。

 

因此,田教授以為教育不但具備了文化保存、文化傳遞的功能,而且教育也具備了發揚文化的技術。

 

田教授更進一步地指出,文化即是教育,沒有教育也就沒有文化。

 

教育的本質,簡言之即是將客觀文化予以主觀化的一種過程。

 

由於文化學派學者認定人是有創造慾及創造能力,故人類在自然環境之外,又創造了文化環境。

 

自然環境中,人受制於自然的拘束,受制於因果定律的支配。

 

是故,人沒有所謂自由。

 

人的自由,只有在文化環境中,才能顯現出其意義和價值。

 

人生活在文化環境中,就需要將客觀的文化材,轉化為主觀的文化,使個人利用其創造慾與創造能力,去追求文化理想的實現。

 

這一轉化過程,即個體心靈的創造慾及創造能力的應用,必須依賴於教育的實施。

 

簡單而言,教育即在培養有文化創造慾及創造能力的人。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項論點,即有關於教育是否為科學的問題。

 

田教授以為教育難以成為一門嚴謹的科學。

 

科學研究是以特定的對象為之;

 

可是教育研究就難以找出一個確定的對象,因為教育研究的對象,多少都和其他某些學科的研究對象有關,例如,兒童的研究會涉及兒童的生理、兒童的心理、兒童的家庭、兒童的文化等;

 

而專門研究兒童的有兒童學。

 

教育研究上,若以科學方法為之,另一項面對的問題是取樣的代表性難以確立。

 

此外,教育研究難以用實驗的方法進行,因為有些實驗的結果是會有反教育的發生。

 

這將對學生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尤其有一項值得注意的論點是民國八年,美國實驗主義教育哲學家杜威(JohnDewey)來到中國講學。

 

杜威的教育理論風靡一時,然而一些誤解也就難免產生,其中尤以教育即生長為人們誤解甚多。

 

田教授以為生長是生物界的一種現象。

 

生長是有其一定的限制。

 

任何生物的生長,在到達頂點一成熟後,即不再生長、教育不是生物學上的生長。

 

教育應視之為文化性的生長、社會性的生長。

 

由於杜威是以借用生物學生長概念來說明教育是社會一代一代得以繼續延續的重要憑藉,因此沒有教育,社會的生命也就為之中斷。

 

社會是靠著教育將社會上的經驗、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

 

這裡就含有著社會生命成長的意義。

 

就個體來說,個人經驗的改造、重組、轉換、改組等,都有賴於教育為之。

 

其實,個人經驗的繼續不斷改造,也合有生長的涵義。

 

不過,田教授較為重視的是單純的改變、成長,不能就認定是教育或類似於教育的發生。

 

倘若改變、成長,具有積極的價值意義,則可視之為教育。

 

在此,田教授提出一個較為明確的論見,即存在於自然界中的無生物,改變是存在的,但是卻沒有任何的發展可言。

 

自然界中的生物,不但有改變而且有發展。

 

可是,存在於自然界及文化界的人類,則既有改變、發展,更有進步的發生。

 

這就是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動物的緣故。

 

對於杜威的教育即生長的論點,田教授較為傾向於導其生長而且有所進步的價值取向。

 

他是不曾傾向於任其生長的說法。

 

此論文集除教育重要理念探討的專文以外,有關教育實際問題的研究,篇數甚多,不克逐一介紹。

 

關心教育問題者,可進一步閱讀之。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1 20:40 , Processed in 0.07812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