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不息之學】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張子不息之學」是張載教人學禮的心傳。
張載,學者稱為橫渠先生,生平以禮教人,使學者先有所據守。
但禮的表現,必須出於誠,否則就流於虛偽、流於形式。
橫渠於〔正蒙.有德篇〕中提出:「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數語,示人以不息之學。
在橫渠看來,要做一個君子,自一身以至於一日一刻,皆當操存省察,無少間斷,然後能進。
就一身而論,不能無言語,所言則必係合乎世道人心而後為「有教」;
不能不行動,而行動則必中乎規矩準繩而後為「有法」。
自一日而論,白天必有所事,必須勤其功而始為「有為」;
晚間亦不可荒廢,必澄清思慮以驗「有得」。
此所謂「朝乾夕惕」要一息之間,道義不使去心,一瞬之間,天理自覺常存。
至此始能通天地萬物,以為一體。
橫渠認為學者用功便當如是。
他教人「夜間自不合睡」,而著〔正蒙〕時,常夜裡默坐徹曉,處理置筆硯,得意即書。
雖然明道批評他說:「子厚卻如此不熟。」
其實,他的好處就在於不太熟,因熟了反常易走失,太熟了反常易流去。
橫渠是一個愛思想的人,要在思想上組織成一大體系,而思想之來,有時稍縱即逝,因此他想到一處,便急速將之寫下。
橫渠認為積久了,思想自然成熟,體系自然完整。
他的為學態度很謹嚴,因此也並不是每逢寫下的便是他著作中存下的;
他的著作,多由精思凝鍊而成。
朱熹嘗謂:「橫渠之學,苦心力索之功深。」
正因不熟,所以他常苦心力索;
但也正因為苦心力索,所以其功便深;
而功深才寫得出〔西銘〕這樣體大思精而又純樸質實的文字。
由於有〔西銘〕如此氣象,方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胸襟與信念。
橫渠立心要與天地同其大,因此他的工夫,一刻間斷不得,也一剎那放鬆不得。
嘗自云:「吾學既得之於心,則修其辭命,辭命無差,然後斷事,斷事無失,吾乃沛然。」
教育貴在力行,橫渠強調為學須用反己實踐、自強不息的工夫,對於後儒多所啟發。
如明末大儒王船山,博學篤行,志節皎然,於經史諸學,造詣俱深,嘗言:「盡天地只是個誠。」
凡所主張,若「太虛本動,至誠無息」,「天地之德,生生不已」,與「發為天地之化日新」,「物質不滅」諸說,皆祖述橫渠之學。
觀其自銘:「希張橫渠之正學,而力不能企。」
服膺之意,臨終猶見。
船山於程朱時有所訾議,於橫渠則推崇備至,而無微詞。
可見其不息之學,影響後世深遠。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