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聯盟教育調查報告書〕】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民國二十年(1931)五月,國際聯盟代表在中國行政院開會時,中國政府提出一改革計畫的準備與實施,要求國際聯盟專門機關給予協助。
其中關於教育的部分,國聯特派一個四人考察團,於該年九月三十日至中國,視察上海、南京、北平、天津、定縣、廣州與杭州等地教育實施的狀況及問題,並在該年十二月於南京完成〔國際聯盟教育調查報告書〕。
該報告計分二篇,通論十一章與分論四章,共十五章,並有附錄〔結論與建議-改革之初步方案〕。
後國立編譯館將其中譯,以〔中國教育之改進〕為名,於二十一年十二月出版。
此報告完成於政府正積極改進教育之時,其中所討論的各項重點,亦是我國學者深思多時,亟欲解決之問題。
自滿清末年以來,中國種種的維新或自強等改革運動,多以西方列強為模仿對象,抱持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心態,在教育的改革亦不例外。
許多革新分子認為,中國之所以羸弱不堪,實因舊式教育太過陳腐八股,以致閉塞學生心靈,缺乏進步改革與創新的能力,故而力主採取新學制。
而早期新學制係直接採自日本,間接採自歐洲,後雖有所修正,但仍以歐洲學制為本。
至民國十一年(1922),新學制則改以美國學制為藍本,但兩種學制無論在形式或實質方面都有所差異。
國民政府統一全國後,對於教育深感兩制均未能完全切合我國國情,於是尋求一種適合中國國情之新教育為當時最迫切之需要,國際聯盟教育考察團的報告書乃廣受重視。
國聯派遣來華的考察團共有四人,分別是柏林大學教授前普魯士教育部長貝克爾(CarlH.Becker)、波蘭教育部初等教育司長法爾斯基(M.Falski)教授、法蘭西大學教授郎之萬(P.Langevin)、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教授唐尼(R.H.Tawney),而由國際聯盟祕書長華特茲(FrankP.Walters)協助之。
此四人分別來自歐洲不同國家,為歐洲教育見解之代表,對於當時模仿美國之中國教育,有嚴厲的批評,也提出了許多積極的建議。
報告書中指出,我國教育上的主要危機,在於對於外國文化之方法及實質,僅做到形式上的模仿,甚至亟欲將外國文明的產物全盤取代傳統文化,忽視了本國民族之智能與其在文化成就上之表現;
建議中國若要追求現代化之進展,必須將一切外國文明,加以比較研究,不可僅採納一種而拒絕其他文明。
而此種進展的目標,不是求中國之全盤美化或歐化,而是要求中國固有特性與歷史傳統的維新。
所以有關中國教育的根本問題,不在於模仿,而在於創造與適應。
新中國必須振作其自身力量並從傳統歷史文化脈絡中,尋繹材料,建造新文明。
另外,調查報告書也對清末至民初以來,中國模仿西方科學教育提出獨到的見解。
以往中國教育家認為:今日的歐、美,實為科學發展的結果,所以要是採取了歐、美各國在科學與專門技術上的設備,就可與歐、美文化並駕齊驅。
然而,調查報告書指出,這種看法是極其荒謬的,蓋近代的科學技術並不曾產生現代之歐、美,而是歐、美人的心理,帶動了近代科學與專門技術的蓬勃發展。
因而報告書中提議,為建造新中國,必須追尋知識之根源,學習運用知識的力量;
除此之外,又須以新進的努力與過去的固有傳統加以連結,採擷西方精神價值中真正的精華並適用於中國者,不可僅採用其形式外貌及結果。
調查報告書對於中國當時的教育現狀批評可謂公允,所持之教育理論基礎亦甚正確,唯其在華僅有三個月的時間,活動又多限於大都市,論斷未免有不盡切合事實之處。
其中對於美國教育對中國的影響部分,似乎稍嫌誇大,因美國學制傳入國內後,亦經過多次的改革,以適應於中國。
然大體說來,調查報告客觀而公正,建議亦多可採用,尤其對中國文化與科學教育的問題、見解實具思考價值。
當前國內各界一片教育改革之聲,其中對於我國長期來的教育問題均能有剴切的批判與辯難,並指陳其沉疴所在。
唯部分改革意見,多嘗試以他國的制度與作法,來改進我國的教育問題,此種改革方式,多僅是抄襲歐、美各國的形式作法而已,並未真正考量到制度面背後的歷史文化和傳統意識,徒然模仿與移植,並不能真正解除問題,甚且可能造成更為嚴重的後果。
值此國內教改運動風起雲湧之際,〔國際聯盟教育調查報告書〕中的諸多批評及建議,或可讓大家重新再加以省思。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