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之以情】 Emotionaliza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動之以情又稱為「運用感性」,是指溝通的效果,容易因訴諸感性而獲得。
因此,如能使溝通的訊息與情緒、感情,作適度的、密切的配合,乃是溝通的良好策略。
面對面的溝通方式,最能激起並掌握情緒的反應。
俗話說:「見面三分情」,「有話當面說清楚」,即是面對面溝通方式的特色。
因為在交談中,可隨時補充說明,能及時澄清,彼此容易獲得了解;
同時亦可察言觀色,因勢利導,達成交流情誼的目的。
但反觀大眾傳播媒體,因其與溝通對象的生理距離以及心理距離都大,故欲藉大眾傳播媒體宣導教育措施,則更需要在感情、情緒上確保較強的聯繫,尤其在用字遣詞上宜帶有感情意味;
否則,如果字裡行間相當平淡、毫無感情,則其影響力較弱。
中國的社會比較重視「面子問題」,很在乎「情面」。
像:「只要給我面子,一切都好說」,「連這點面子都不給,非跟他周旋到底不可」。
諸如此類牽涉情面而致引起強烈情緒者,不勝枚舉。
因此,在溝通時,切忌傷人尊嚴,損人顏面;
否則,容易招致強烈的不快與敵意。
今日在教育行政措施上,如能設法使有關大眾覺得很有面子,或使其礙於情面而不好表示反對,在大家高興和樂,不知不覺中接受你的引導,是為上上之策。
訊息內容的意義和暗示,雖含有激起情緒的作用,但對於不同知識或教育水準的人,同樣訊息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卻往往不同。
一般而言,知識水準高的人較富理性,也較客觀、具判斷力,情緒的表現比較含蓄。
惟一旦引起反應,則相當強烈與執著,故「不發則已,一發難息」之情形,並不少見。
至於知識較低的人,見識不多,生活圈子不大,判斷力薄弱,容易接受暗示及影響,故盲從附合,情緒激動之情事較易發生。
惟這種情緒可能來得快,去得也快,並不會維持長久。
總之,在溝通時,送訊者宜把握動之以情的原則,不時注意溝通訊息可能發生的效果及其可能引起的反應,並切實掌握訊息確能激起所期望的情緒反應,達到溝通的預期目標。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