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3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健身心理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06:59: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健身心理學

 

ExercisePsycholog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健身心理學又稱全民(健康)運動心理學。

 

在美國的發展可以追溯自一九五四年克勞斯與賀須蘭(KrausandHirschland)比較歐洲與美國學童體適能(physicalfitness)之研究,發現美國必須有效提升青少年之體適能水準。

 

六十年代甘乃迪總統持續支持此項政策,而且第一分有關吸煙的醫學報告出爐後,亦鼓勵各個年紀的人們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

 

健身運動及其相關研究於焉蓬勃開展。

 

依據第一本〔健康運動心理學〕教科書(WillisandCampbell,1992)指出身體活動與健身運動(exercise)兩詞經常互用,不過仍有區別。

 

身體活動是指任何的身體動作;

 

健身運動則僅指身體活動的一部,也就是指有計畫而持續的活動以改善體適能;

 

而體適能係指一個人從事身體活動的能力。

 

因此,健身心理學是指探討參與健身運動的心理歷程及行為的研究。

 

這個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項問題:第一,為什麼人們參與健身運動,亦即參與動機之研究;

 

第二,健身運動的持續度,亦即為什麼維持健身運動常常是很困難的;

 

第三,從事健身運動具有什麼樣的短期與長期之心理效果。

 

為了回答這三項問題,主要的理論模式有四:首先是桑斯壯(Sonstroem,1978)及其同事所發展的「參與身體活動的心理模式」(psychogicalmodelforphysicalactivityparticipation),這個模式假定參與身體活動可以增強體能,並提升自我的體能評估,進一步提高自尊,而且產生對身體活動的興趣。

 

此模式的缺點是不太能夠預測健身運動的持續度,因為初期的興趣與吸引力無法保證健身運持續性。

 

接著是「健康信念模式」(healthbeliefmodel)(Rosenstock,1974)以及修正此模式缺點而發展出的「健身運動行為模式」(exercisebehaviormodel)(Noland&Feldman,1984),修正後的模式假定:如果人們有正面的自我概念,覺得有內在的控制感來從事健身運動,而且對健身運動抱持著正面的價值,則從事健身運動的準備性高。

 

此時,如果個人與一般環境因素能適當配合,又沒有太麻煩的阻礙的話,人們便會採取健身運動的行動。

 

其次,「理性行動論」(theoryofreasonedaction)(Ajzen&Fishbein,1980),此理論假定對某項行為的態度與主觀的社會規範這兩項因素,共同決定某行為的意向,某行為的意向再導致行為的產生。

 

其缺點是行為意向不見得能導致行為的產生,因此,一九八五年修正為「規劃行為理論」(theoryofplannedbehavior),新的模式假定個人如果擁有更多的資源與機會,而且預期的阻礙不多,則知覺到的控制感較強,此時,行為的意向與行為的產生之間一致性較高。

 

這個模式的優點是能夠回答最困難的運動持續度問題。

 

最後一個模式為著名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Bandura,1977)。

 

自我效能知覺基於四項因素:過去的成就表現、替代性(模仿)經驗、來自社會環境的言語說服,以及生理狀態。

 

自我效能知覺可以有效地解釋健身運動行為的動機與持續度,其缺點是測量方法的概化性不高,必須依據特定的測量方法,來測量特定行為範疇的自我效能知覺,才能準確預測個體行為。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7 01:15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