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裝遊戲】 PretendPla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假裝遊戲又稱象徵遊戲或裝作遊戲,是幼兒將某物假想為另一物而遊戲。
此類遊戲具有四個特徵:(1)將無生命的東西當成有生命;
(2)遊戲依假想而進行;
(3)在缺乏必需品的情況下模擬正常的活動;
(4)經常模仿成人或別人做事。
假裝遊戲可以助長幼兒認知和社會認知技巧的發展,如保留概念、觀點取替(又稱角色取替)、問題解決及創造力等都與之有關。
透過假裝遊戲,幼兒認識他的周遭環境,增加社會適應的能力。
皮亞傑(JeanPiaget)認為假裝遊戲有三種:(1)對玩物作基模行為的應用,如幼兒對洋娃娃說「哭」,並模仿哭的聲音;
(2)以一物取代他物來扮演,如以尺學爸爸刮鬍子,以抱枕頭來代替抱娃娃;
(3)扮演一系列的活動,如扮家家酒。
根據皮亞傑的研究,十二個月大的嬰兒以自己為假裝遊戲的行動者,如假裝喝水、吃東西、睡覺、打電話等。
約十八個月大,能參與外在引導的假裝遊戲,物體的轉換比人物的轉換早,如以香蕉代替電話會比以娃娃代替玩伴為早。
兩歲的幼兒會以其他物件來代替行動者,如假裝牛(玩具)在吃草,外表像實物的東西比較容易假裝成該物。
兩歲以後,幼兒會進行複雜的、系列的假裝遊戲,行為會和玩物連接,玩法有聯貫,如小熊和娃娃共同用餐。
三歲以後,會用情節來連續,但仍很少和同儕有互惠的交流,但會把願意和他玩假裝遊戲之父母或教師包括進去。
年齡愈大,假裝遊戲型態愈精巧有組織,同儕之間也可以發展出扮演的情節。
五至六歲的假裝遊戲到了顛峰,以後則日漸減少。
幼兒在自然情境下,不需大人教導就會玩假裝遊戲,但是在一個玩具非常充實逼真的環境,反而減低幼兒假裝遊戲的表現。
提供假裝遊戲之空間,蒐集廢物,不必擔心不切實際,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會在遊戲中表現更多真實合理的內容。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