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5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假言令式】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06:56: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假言令式

 

HypotheticalImperative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假言令式是康德(ImmanuelKant)在其道德哲學中的用語;

 

用來陳述一項行動之所以發生,是由於行動者自身之感性欲望使然,可能是一項對的行動,但本身卻無道德價值可言。

 

與康德的定言令式(categoricalimperative)相對,假言令式是以有條件的方式發出命令,即一個行動之所以可能,在於它是達成一個欲求或可能欲求的某些事物的手段。

 

康德將假言令式依個人所欲的目的之明確與否,區分為「或然的實踐原則」(problematicpracticalprinciple)與「實然的實踐原則」(assertoricpracticalprinciple)。

 

決定前項實踐原則的目標只是可能,內容並不明確;

 

後者則是真實的,內容已經確定。

 

由於或然的實踐原則的令式目的不明確,所以此原則可能是無窮盡的,所表達出的形式即是:「如果你想要A,則你要做B」。

 

在實然的實踐原則上,康德認為決定令式的原則是確定的,也是所有有理者共同欲求的目標,即對幸福的追求。

 

其表達的形式是「既然你要幸福,則你要做B。」

 

前者B只是某種技術的令式;

 

後者B由於是達成幸福所採取的手段,是經由行動主體思索、考量後產生的,故B是一項明達(prudence)的令式。

 

由此可看出,一項行動是以行動以外的其他因素作為產生的原因。

 

且與主體的感性欲望有關。

 

如一個人之所以行善,或表現出一項助人的行為,若是基於為了要得到名譽,或得到獎勵,均是假言令式,並沒有真正道德價值。

 

這些行動可稱是對的,而不是善的。

 

康德的假言令式在道德教育的實施上有其重要的意義。

 

如對一個智能尚未足以自發實踐道德的兒童,只能先藉外在誘因,培養他做正確,或合乎規矩的行為。

 

在養成這類習慣後,不需這些誘因,便能自發地因行動本身是對的而完成這個行動,達成一個成熟實踐主體的境界。

 

這樣的歷程,是以假言令式的方式作為要求的開始,所以康德在其相關的教育論著中,重視這類他律式的教育方式,將假言令式,視為是個體道德實踐能力發展階段的重要過程。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3 16:49 , Processed in 0.06250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