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錯法】 ErrorElimina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除錯法是由英籍奧地利的科學與社會哲學家波帕(KarlRaimundPopper,1902~1994)在〔科學發現的邏輯〕(TheLogicofScientificDiscovery,1959)中,為科學的可否證性(falsifiability)提出來的一個方法。
在波帕的科學哲學理論中,其核心觀點即「否證論」(falsificationism),而他所運用的方法,主要就是除錯法,而除錯法的本質在於嘗試錯誤與可否證性。
它有兩個中心環節,一個是「臆測、假設、猜想」,另一個是「反駁、批判、否證」。
所以波普爾把除錯法又稱作「臆測與反駁」(conjecturesandrefutations)學說或「嘗試和除錯法」(methodoftrialanderrorelimination)。
為此,波帕提出「四段圖式」的方法:P→TS→EE→P。
其中第一段P表示問題;
第二段TS表示嘗試性解決方法;
第三段EE表示除去錯誤;
第四段P表示新問題。
第一段:問題。
問題是起點,意味著:方法是為解決問題因應而生的方法;
而所謂「認識或研究的邏輯」也都是為解決問題才產生的邏輯。
第二段:期望、試探性理論。
它們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提出的嘗試性解決理論,可能有效或無效,但這些理論都是臆測的、假設的或猜想的。
第三段:除去錯誤。
對於臆測或假設出來的理論需要加以檢驗。
而所謂的「檢驗」,即對此嘗試性理論的批判性或否證性進行討論。
第四段:新問題。
無論邏輯上或實踐下的檢驗,只要檢驗結果是負的,即產生新的問題。
而此新問題又需再次以臆測(或猜想、假設)與反駁(或批判、否證)去解決。
在此,波帕的四段圖式方法中,其檢驗的目的與傳統的實證論者不同。
他檢驗的目的在於「除去錯誤」,就是對理論進行反駁、對臆測加以否定。
因此,在波帕看來,檢驗就是要反駁、否證與批判。
所以一個理論抵抗得住想要反駁它的檢驗,它就可以暫時被確立了;
但它若被否證了,則這個理論即被淘汰。
值得注意的是,暫時確立的理論將來還是會被反駁、否證的,此即波帕提出的「暫時性理論,(tentativetheory)。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