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6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神學道德】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05:35: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神學道德

 

Theologico-Moralit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西方神學道德將道德實踐的根據建基於上帝的意志,強調上帝的啟示是道德判斷的準則;

 

其發展隨著歷史推移從中世紀以來迭經改變。

 

在中世紀前期,北方蠻族的入侵帶來了歐洲的動盪與混亂,在種種政治與社會的不安中,基督教的修道院反成了一堵安全的圍牆,使得修士們得以在一與世無爭的環境裡,傳承並維護文化發展,因而使得神學成了當時的文化命脈。

 

此時期重視的是對[聖經]的默想,追求靈魂和上帝的密合,將人生的終極盼望建立在來世的永恆國度中。

 

影響所及,在道德上強調敬虔地關注神聖的來世,因此不重視對世間各種價值的開展,並且以一種自我否定的寬恕及犧牲精神在生活中體現基督的愛,可說為一種消極的出世觀。

 

歷經了幾個世紀的混亂和入侵之後,到了西元十世紀,歐洲政治趨於穩定,使得人口增加、農業改善、商業往來頻繁,原本靜態的農業社會漸漸動態開展,吸引了人對經營現世生活的興趣。

 

並且農業及機械技術的進步,也凸顯了人對自然的掌握能力,種種因素遂使入世的人文精神逐漸湧現,逐步奠下十四世紀文藝復興、繼而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基礎。

 

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MartinLuther)等人認為道德的內涵不只是來世,也必須重視現世價值,不但強調健全靈魂的培養此類抽象的信仰內涵,也認為信徒具有社會責任,必須精明、能幹、有榮譽心,善加經營俗世生活,以使經濟繁榮、國家富強。

 

可見神學道德已愈發重視人本精神,朝世俗化的方向進展。

 

人本精神繼續高漲,在十八世紀的啟蒙思潮中,康德(ImmanuelKant)則確立了自律道德:認為「人」為道德主體,其實踐理性即具有自我立法、自我服從的能力,因而不需外求上帝意志的決定,所以他否定了神學道德,將之視為虛假的他律。

 

但是康德並未否定上帝的存在,認為道德主體的對象--最高善--必須以上帝的存在來保證,因此發展出「道德神學」。

 

此舉重新思索了神學和道德的連結關係,道德主體不再附屬於宗教信仰之下,反而規定了宗教信仰的內涵,使神學成為理性限度內的宗教。

 

從神學道德到道德神學的轉變,可見人本精神的逐步顯揚。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7 03:47 , Processed in 0.14062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