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3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時間性】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04:34: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時間性

 

Temporalit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時間性是指時間之所以成立的依據,常以一個「不變」為起點,區分變的順序,具體而言,亦因而有了過去、現在和未來。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HenriBergson,1859~1941)提出了「綿延」(durée)的觀念以說明時間性。

 

他認為人們的意識原本是一條向前進行而不斷的綿延流,亦即人們處在不斷地知覺、統整外在事物的意識歷程中。

 

只有當人在回想時,不斷往前的綿延流才會回復並注意到過去的綿延片刻上。

 

依此人才能回憶「過去」的事。

 

海德格(M.Heidegger,1889~1976)延續胡塞爾(E.Husserl,1859~1938)對「內在時間意識」的觀點,並由存有學的角度論述時間性。

 

他認為「關切」(care;Sorgen)之意即在於時間性的基礎上。

 

即「此有」(Dasein)之所以能不斷地顯示工具世界或「懸念」著其他的「此有」,是由於時間性使然。

 

如有人想由一地到另一地時,即顯示出由此地到彼處的世界,可能步行或搭車前往。

 

此時各種可能性均顯現出來,是基於「過去」所曾顯示過的工具世界而生。

 

又當人「當下」做出某項決定時,立刻又顯示出一指向「未來」的世界。

 

所以海德格以為任何「此有」在顯示其存有時,是基於「過去」;

 

在「當下」顯示出一指向「未來」的世界。

 

「過去」、「現在」、「未來」原來是整體的,這整體即是「時間性」,時間的區隔是以時間性作為基礎而產生。

 

舒茲(A.Schütz,1880~1953)則將時間性的理論應用於社會學。

 

他延續著柏格森、胡塞爾及海德格的觀點,區分每項社會行動產生的動機為:原因動機及目的動機。

 

前者是一項行動之所以產生的原因,後者則是一項行動所欲達成的目的。

 

通常一項行動產生時,兼具以上二種動機,但一般人並未細加區分。

 

舒茲舉例說,當一個人下雨撐傘時,他之所以會撐傘可能是因為「過去」曾因雨淋而感冒;

 

或不喜歡衣服溼的感覺,因此他撐傘以達到不被雨淋的目的。

 

前者是原因動機、後者則是目的動機。

 

也就是說,原因動機是基於「過去」的經驗,目的動機則是指向「未來」,故一項行動即統合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三方面。

 

由上述的論述推衍時間性在學校的時數分配中所應具有的基礎性。

 

一節課之所以需要有引起動機及先前知識的複習,即在於喚起過去的經驗有助達成學習成果,這又是建立在意識之連續性,即時間性上。

 

另一方面,當學生欲學習新課程時,應當與過去的經驗銜接,而不是呈現斷層的現象。

 

由此即顯示出學生的學習活動並不局限在課堂上的時間,過去的學習經驗與即將呈現的知識內容,均應顧及學習者的時間性或意識整體。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2 01:19 , Processed in 0.09374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