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法之化】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師法之化」出於荀子〔性惡篇〕荀子以人之性易趨於惡,「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
〔性惡篇〕人性雖惡,但可以化,而使人性由惡至善的途徑,就是「師法之化、禮義之道。」
經過師與法的教化,再配合禮與義的引導,可使人性進入善。
就荀子觀點,可見師的涵義,如說:「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
「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
故師者乃指能以身示範,並可正確的指出人之過失。
荀子極重師道,他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
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
國家之興衰,實繫於師道之隆退,故學者必以尊師為要。
荀子所說法的涵義是由於荀子主張以人治為主,以法治為輔。
其所言之「法」,充滿了禮義的成分。
如說:「禮者,法之大分也。」
「禮義生而制法度」荀子認為:「法者,治之端也;
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
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後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
據此可以說,荀子把「法」視為禮義道德的另一種形式。
合起來說,荀子認為師法重要如:「故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
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
人無師法,則隆性矣;
有師法,則隆積矣。」
荀子同時指出,缺師法之化的後果;
「故人無師無法而知,則必為盜;
勇、則必為賊;
云能,則必為亂;
察、則必為怪;
辯、則必為誕。」
荀子言「師法」,常與「禮義」並稱。
他說:「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
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
因此,「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
禮義的作用,在激發人的自覺意識,使其知所應為;
師法的作用,在規範人的言行,使其知所不為。
二者相輔相成,足以化性起偽,從根本上改造人性。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