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建構】 Philosophy-Building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哲學建構指哲學對於所欲了解的對象,經過分析及推衍之後,所形成的系統內容。
當主體意向指向所欲認識的對象時,即形成認識對象之真實性及認知如何可能的問題。
如人看到桌前的一枝筆,會立即說:這是一枝筆。
但人如何能確定這真的是一枝筆,而不是如在水中看到的一根樹枝?
由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對人類知識的檢視,形成了懷疑論與獨斷論的末流。
至康德(Imm.Kant)時,一面要為當時他認為具有先驗性質的自然科學找尋合理基礎,一面則對過去的哲學家進行反省。
認為人在確立所認識的對象是否具有真實性時,應先了解自己認識能力的限制,即先釐清認識如何可能後,對認識對象之探討才有意義。
於是形成哲學中知識論的內容。
其次當人欲探討存有的一般形式時,即形成探討存有的本質問題。
當探求的對象是所有存在的一般結構時,即是存有論(ontology,或即本體論)的範圍。
依此成為所有存有科學之基礎。
又注意到存有的本質時,即形成了形上學的內容,是現象的基礎,亦即康德所說的,是物自身的問題。
存有論與本體論雖均指向存有,但形上學是通過知識論並以其為基礎而建立。
故形上學的觀察,是以主觀與客觀的區別為前提,其對象乃分別由現象與物自身所組成。
本體論則不管認識論中唯實論與觀念論對立的問題。
故二者的對象與探討方式有差異存在。
最後,人對事物斷定善惡、美醜時,即是價值論的問題。
包括善或道德的價值、美的價值,及聖或宗教的價值,分別形成了倫理學、美學、宗教哲學等。
倫理學在於探討何謂善及對的行為,以及人作道德判斷時所持的標準。
美學探討審美活動如何可能,審美的標準何在,以及對人所產生的影響。
宗教哲學說明聖的境界如何在人的宗教體驗中,如何以理性解釋信仰。
上述總總,均是人面對其生存處境時,進行有系統的思考所形成的內容。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