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分類】 GroupsofFood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食物分類是把來源相似且明顯具有某些重要營養素的食物歸為一類,其目的是符合每日營養素攝取量建議(RecommendedDailyNutrientAllowances,RDAs),使良好營養狀況的機會增加。
西元一九五○年,歐美國家的相關單位便將所有的食物進行分類。
以美國而言,食物分類源始於農業部,最為常見的分類型式和攝取分數是:四分蔬菜和水果、四分麵包和穀類、二分牛奶和奶製品、二分肉類和肉類代品。
四大類分法可做為規劃健康飲食的基礎,但卻無法詳加敘述食物的熱量攝取。
由於各類別中有些食物的熱量、脂肪相當懸殊,在進食時假如不注意,很容易攝取過多脂肪和熱量,例如未脫脂奶和冰淇淋、魚和熱狗等。
另外,對此一分類方法也有人批評過分強調動物性製品,如肉、牛奶、乳酪和蛋,在四類中即占了二類,這種情形可能誤導人們認為食物消費應有一半是牛奶和肉類。
事實上,從分數來看,應只有二分肉類、二分奶類,而植物性食物則有八分。
四大類食物的分法在美國已行之有年;
近年來,公共衛生的觀點強調吃得更健康,四大類的分法也隨之轉變。
將蔬菜由水果中分出,成為五大類食物,且在分數上也更具彈性,為方便使用及了解,稱之為飲食指南金字塔(Foodguidepyramid),如下圖所示:按下圖五大類食物的分類法,還有茶、咖啡、飲料、人造奶油、奶油、沙拉醬、洋芋片等食物,無法歸入任一類別中。
由於這些食物只能提供少量營養素,所以稱為雜項類,在使用時應謹慎。
多年來,我國的食物分類一直慣用五大類食物的分法,這五大類分別是:(1)奶、蛋、豆、魚、肉類(五分),(2)五穀根莖類(三~六碗),(3)油脂類(三湯匙),(4)蔬菜類(三碟),(5)水果類(二個)。
直到民國八十四年,行政院衛生署根據最新一次的國民營養調查發現,國人普遍缺乏鈣及維生素B2。
因此有必要強調奶類的重要性,遂將傳統五大類食物中的「奶類」獨立出來,修訂成為六大類食物。
對食物做分類基本上最一武斷的做法,不管是四大類、五大類或六大類食物分法,各種方法都有其優點和缺點,無法歸結那一種是最佳的方式。
正因為如此,分類也可謂是一種因時因地制宜的分法。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