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 Weber,E.Heinrich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韋伯(1795~1878)是十九世紀一位重要的生理學家;
一八二○年開始在萊比錫大學教授解剖學和生理學,且終身奉獻於該校。
韋伯雖是一位生理學家,但他的研究對心理學卻有相當的貢獻。
他的研究興趣主要在於感覺生理學,早期進行溫度感覺的研究,發現人類對冷熱的感覺,並非直接取決於刺激物的溫度,而在於皮膚所接觸到溫度的變化,如手拿冰塊,手掌溫度因而降低,並立即再拿爐上的熱鍋,前後兩種溫度差異大,手掌皮膚所受的溫度由低而大幅增高,就會覺得鍋子很燙。
若未拿過冰塊,以常溫的手拿同一個熱鍋,就不會覺得鍋子那麼燙了。
韋伯另一個研究領域為觸覺,他發現以兩根針分別刺在皮膚上的某一區域,通常會感覺到兩個觸點;
但在兩點的距離逐漸縮小,達到某一特定的距離,就會感覺只有一點,就是所謂的「兩點覺閾」(Two-PointThreshold)。
他的研究顯示,指尖的兩點覺閾很小,背部則比較大。
韋伯最重要的研究另有肌肉感覺的實驗,後發展出「韋伯律」(Weber'sLaw)。
根據生理學的研究,人對於兩個重量或聲光之間的差異,必須在差異達到可辨識的程度,才能覺察出來;
這就是所謂的「差異閾」(DifferenceThreshold)或「恰可辨識的差異」(justnoticeabledifference)。
韋伯進一步注意到,在連續舉兩組不同的重量時,必須較重的一組的兩個重量之間的差異,比較輕的一組的兩個重量的差異較大時,才能感覺出較重一組的差異,也就是說,重的物體之間的差異閾較大。
並發現差異閾與刺激強度的比例是一個常數,稱為「韋伯分數」(Weber'sFraction)。
如舉輕微物體的肌肉感覺的差異閾為五十分之一,若先舉一個三○○公克的物體,再舉一個三○四公克的物體,尚覺察不出二者之間的差異;
若舉三○六公克,就可感覺出三○○公克與三○六公克物體之間的重量差異,六公克就是其差異閾,差異閾與刺激強度之比例為三○○分之六,即五十分之一。
如先舉六○○公克,再舉另一物體必須重達六一二公克,才能感覺出二者之間的差異。
此差異閾為十二公克,差異閾與刺激強度之比例為六百分之十二,仍為五十分之一。
韋伯的學生費希納(GustavJ.Fechner,1801~1887)後來把此一關係化為數學公式:△I/I=K△I代表差異閾,I代表刺激強度,K為常數,成為著名的韋伯律。
(參見「韋伯律」)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