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6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02:30: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Beaut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美」指的是足以引起人類愉悅或讚賞的事物或事物之屬性。

 

依含義廣狹不同而有三種基本意義:其一為包括道德之美;

 

其二以能激發美感經驗者為限;

 

其三則限於由視覺所看到的事物。

 

在古代的理論中,都主張美包含在各部分的比例和安排之中。

 

這種理論由畢達哥拉斯學派(Pythagoreans)所創始,被稱為歐洲美學中的偉大的理論(大理),得到非常廣泛的承認,從西元前五世紀開始盛行,直到十七世紀,在長達二十二個世紀的期間,曾補充若干主張,也曾受到質疑與批評。

 

說明大理時,通常關涉的命題包括:(1)美必須透過理性;

 

(2)美的本性在於數量;

 

(3)有玄學的基礎,即大理在於數目和比例中看出一種幽深的自然律,一種存在的原理;

 

(4)美是美妙事物的客觀特性;

 

(5)美是一種極大的利益,這點一切時代都認同,美被視為有重要價值。

 

十八世紀以後,美從自然的性質轉移到藝術的性質。

 

大理所受到質疑的包括:美的客觀性問題,即美不只包含在比例之中,不僅存在於對象中,而是存在於對象與人的視覺之間,精緻與優雅不同於美,且不下於美,甚至能取代美,美是非理性的。

 

這個演變,具有累積性的效果,即是為美的概念之相對化與主觀化鋪路。

 

霍布斯(Th.Hobbes)主張:美源於教養、經驗、記憶和想像。

 

這種質疑的看法自古即有,到十八世紀攻擊更顯犀利,而至有威脅性,主因在於品味轉變。

 

巴洛克和浪漫主義的文藝出現後,贏得不少附和者,二者都完全是非古典的;

 

但是古典藝術早就形成了大理的基礎,古典主義將辨識美的能力歸之於理性,十八世紀則歸之於想像、品味,或是偶爾假定的一種特別的「美的感覺」。

 

無法與潮流妥協之結果,即淪入無關緊要之列。

 

一般而言,十八世紀的美學家們,或是揚棄美的一般性理論,或是只接受有關美感經驗之心理學的解釋,不過大理還是有其支持者。

 

在啟蒙時代過後,各種關於美的一般性理論又興盛起來。

 

在十九世紀前半期,古老的學說以新的面貌出現,主張美便是觀念的顯現,赫爾巴特(J.F.Herbart,1776~1841)發展出一套建立在形式概念基礎上的美學體系,過去在大理中用到的「比例」一字,現在則用「形式」,但到十九世紀中葉後便開始減弱。

 

到了二十世紀,給十八世紀所提出的批評下結論為:美現在被認為是如此這般的錯誤概念,對任何理論都不是穩當的基礎。

 

它並非藝術最重要的目標,藝術應在於刺激人們勝過於以美取悅人們,而其震撼人心的效果大可由包括醜在內的、美以外的手段來達成。

 

因此,在二十世紀關於美學的論著裡,美已很少用到,美的地位已經被另一種狹義的名辭所取代(顯然是「美感的」這個辭)。

 

不過,「美」這個字和概念,還是保留在口語之中,在實際上仍然應用,但不在理論裡。

 

兩千年來,美的意義演進如下:1.美的概念乃是由廣義的美,演變到一種純粹審美的概念:廣義的概念,把品德之美也概括到美的領域中。

 

狹義的美,則變成一種專屬於審美的美。

 

2.從一般性的美的概念,轉變到古典美的概念:美的概念即使縮小到純審美的範圍,其實還有其廣義的一面。

 

尤其到了十八世紀,單純的一般性的「美的」(beautiful)一辭,已不足涵蓋其餘,如優雅、生動、雄偉等形容詞。

 

因此,「古典」一辭,反而較能加以涵蓋。

 

雖然古典美也仍只是廣大意義中的美的一小部分,但有其重要性。

 

3.從世界之美演變到藝術之美:古代希臘人認為美乃是自然界的一種屬性。

 

相信世界是美好的,而人類的手藝則可能、或許、理當是美好的。

 

觀點改變的徵兆在古代已顯端倪;

 

到了近代,藝術美的地位日漸增強;

 

十九世紀有自然美與藝術美的雙重肯定;

 

二十世紀的貝爾(CliveBell,1881~1964)則認為美只存在於藝術之中。

 

4.從由理論了解之美,演變到由本能所領會之美:以往許多個世紀,認定藝術品之所以美,乃是由於它們符合成法,且能由理性去理解。

 

但在十八世紀美的理論中,趣味連同想像取代了理性地位,美被認為是類似本能的某種事物,浪漫的趣味取代了古典趣味。

 

十九世紀則產生折衷的見解,認為趣味與想像導致美,和法則與理性的思考導致美的情形是一樣的。

 

5.從對於美的客觀理解,轉變到主觀的領會:雖然客觀的理解長期得勢,但其間審美的主觀主義也經多次提出,不過到了近代,主觀主義才真正得勢。

 

之後,大多數的美學家,在原則上關於美雖然都採取了主觀論的立場,但實際上卻依舊在尋求其客觀、普遍的因素。

 

6.從美的盛大演變到美的沒落:於美的盛大信仰時期,歷時甚久,一直維持到十八世紀,然後沒落。

 

首先,當美被以主觀性解釋之際,已失去其偉大性中某種因素;

 

其次,當微妙、生動、雄偉等與美畫分開來以後,美又喪失了大片的疆土;

 

最後,許多世紀以來,美都與古典主義的形式搭配在一起,但在十八世紀間,由於人們偏愛浪漫主義的形式,這些古典美的形式又失掉了它們部分的動人之處。

 

依照司托尼茨(J.Stolnitz)的觀察,美已經自當代的美學中撤離,甚至消失了。

 

總之,美的理論起源很早,而其後的歷史只不過是經歷一些批評、限制和修正而已。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7 15:12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