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4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活動】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01:49: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活動

 

Activit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活動」一詞通常指一個物體處於改變中的狀態,有時表示改變位置或運動,常用於一切有機體活動的過程。

 

基本上,活動的意義包括下列三類:(1)物理的活動(physicalactivity):指一個物體在外在世界中的運動或運作的情形;

 

(2)心理活動(mentalactivity):指有心理生命(mentallife)之物的可以直接觀察或證實的過程;

 

(3)自我活動(self-activity):指一指物體自行運動或稱為「自我」(self)之存有(being)的活動。

 

在不同的領域或學科中,活動有不同的意義。

 

在生理學方面,「活動」常指肌肉的收縮運動或活細胞(livingcell)不斷進行的過程。

 

在心理學方面,「活動」或指「意識」(consciousness),或指「意志」。

 

前者指「心智活動」(mentalactivity),後者指意識的動態面(dynamicside)。

 

在教育方面,「活動」一詞尤為重要。

 

由於許多學者均認為,人類的心智生活除了包括被動的容受性(receptivity)外,尚包括主動的、動態的自我活動,因此活動常指完成一項目標所產生的一連串改變。

 

教育中的活動與漫無目的或被動的吸納不同,必須有一種目的意識,和個人的主動性在內,是故教育研究的文獻中,常以「自我活動」出現。

 

又活動在教育中亦常視為一種學習的型式。

 

在學習活動中,由於學習目標是兒童所希望的(desirable),所以兒童可以由主動探究(investigation)與實際經驗(experience)的方式,從事學習。

 

在古希臘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對於範疇的分類中,「活動」是與「實體」(substance)及「性質」相對的觀念,也稱「行動」,與「被動的狀態」(passivestate)有別。

 

由於亞里斯多德重視純粹的自我活動,在其影響下,後來許多學者均將純粹活動(pureactivity)視同純粹理性(purereason),注重抽象的活動,並認為心靈的及邏輯智能的訓練才是高層次的活動,與身體或欲望有關者則為低層次的活動。

 

此項觀點影響到中世紀的經院主義(scholasticism)主張沉思活動優於實際生活活動;

 

文藝復興(theRenaissance)時代也倡勞心的人文主義。

 

十八世紀自然主義(naturalism)的教育主張,使得兒童的身體活動日益受到重視。

 

透過實物教學與感官的運用,可以發展出兒童的思考、觀察及吸取知識的能力,即重視兒童的活動。

 

二十世紀的實用主義(pragmatism)、進步主義(progressivism)及兒童本位教育(children-centerededucation)思潮都提倡「活動學習法」(activitymethods),重視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在活動學習中,視課程為由活動與經驗的組合,以心智活動及身體活動都是通向知識與理解的途徑。

 

活動在教育中不僅限於個體在位置或狀態的改變,對於人類來說,真正的活動包括人類所具有的「主體性」及「目的性」,任何身體或心智活動,都是教育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7 13:47 , Processed in 0.07812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