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0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政治文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01:28: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政治文化

 

PoliticalCulture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政治文化係指社會成員對於政治事物的心理取向,其中包括對政治結構、政治程序、政治人物,以及對個人在政治體系中之角色的態度。

 

從政治學的觀點而言,政治文化是政治體系之集體歷史及其成員之生命史的共同產物,而公共事件與個人經驗乃是兩個重要基礎。

 

因此政治文化亦可說是人民賦予政治過程與秩序的一組態度、信仰與感情,同時也包含政治體系的理想與運作規範。

 

早在希臘時代,柏拉圖(Plato)即認為政府型態依人民的脾性不同而有異。

 

貴族政治、富人政治、寡頭政治和民主政治均是由人民的價值觀、態度和經驗衍生出來。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也認為政治的穩定程度和國民的心態有密切關係。

 

後來有些學者提出社會習俗和風尚會左右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內容;

 

也有學者認為人民的價值觀與對政制的感受,也影響政治的發展。

 

到了本世紀,由於韋伯(M.Weber,1864~1920)等社會學家對於社會因素與政治型態的關係,進行深入的研究;

 

另心理人類學者提出所謂國民性或民族性的理論。

 

加以統計技術的進步,乃形成了系統化實證的政治文化研究。

 

政治文化的研究始於一九六○年代初期,是政治學廣泛運用社會科學之後所產生的新概念,也是一個研究取向與途徑。

 

主要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研究個人與政治之間的互動關係,從個人認知、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角度,來解釋政治之穩定與變遷的基礎。

 

政治文化可從兩方面加以描述:從個人角度而言,是指在主觀上,個人對於「各種政治符號、機構和規則」的感覺、想法和反應行為;

 

從系統層次而言,政治文化係指人民對政治之基本要素的集體態度取向,亦即是社會大眾對於「政治制度、結構、各種政治人物(官員、議員)」的認知、感情與評價。

 

具體言之,政治文化可區分為三方面:1.對政府結構的態度:政權取向(即人民對政府機構、政治符號、官員、政權的評價與反應)、人民對各種公共政策(輸入)與政府決策(輸出)的感覺與反應。

 

2.對政治系統內他人的態度:政治認同、政治信任、政治行為規則。

 

3.對本人政治行動的態度:政治能力(參與公眾事務與運用政治資源的頻率)、政治效能(個人「對自己之政治行動已經或能夠影響政治過程」的感覺)。

 

政治學者阿爾蒙(CabrielA.Almond)在一九五六年〔比較政治制度〕(ComparativePoliticalSystems)一書中認為,政治文化是由認知、情感、評估等三個基本向度所組成。

 

「認知」是對政治事物所具有之知識,「情感」是對政治事物之表現的好惡態度,「評估」則是對政治事物之判斷與意見。

 

依據這三種取向的架構,可區別三種理念類型:1.地方的政治文化(parochialpoliticalculture):其特徵是體系成員沒有明確的政治角色觀念,對體系沒有期望,不感到體系應顧到他們的需要。

 

非洲、南美洲之原始部落的政治文化為其典型。

 

2.臣屬的政治文化(subjectpoliticalculture):其特徵是成員對體系本身及其輸出過程具有高度的行動導向,但對輸入過程與個人自己的角色則沒有取向。

 

凡君主專政時代之政治文化均屬於此一類型。

 

3.參與者的政治文化(participantpoliticalculture):其特徵是成員對政治體系的任何方面均有明確取向,成員的情感與評估取向可能是徹底接受,或是完全拒斥,也可能介於二者之間,但他們不會完全冷漠或無動於衷。

 

上述這三種純粹的理念類型,在現實社會並不存在。

 

由於社會歷史與個人因素的影響,實際的政治文化乃是這些類型的混合產物。

 

就政治文化的發展而言,各種類型相互重疊,新的政治文化逐漸削弱舊的政治文化而取代之。

 

而由於歷史、語言、生活方式、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政治文化類型,一個社會也可能同時有三種取向的個人。

 

美國政治學者阿爾蒙和魏巴(S.Verba)在合編的〔公民文化〕(CivilCulture,1965)一書中,將政治文化界定為人們對於政黨、法庭、憲法、國史等政治性體制所持之「導向模式」(patternoforientations)。

 

這種模式分為三方面:(1)認知方面:即對政治的一般看法和印象,以及對所處政治環境的經驗認知。

 

(2)情意方面:即對政治事務的心態與好惡感受。

 

(3)評價方面:即對政治事務的價值判斷,及對政治價值觀的偏好傾向。

 

這三種取向事實上是相關的,如人們對於政黨的印象和了解的程度,會影響其對政治制度的感受和評價,從而影響該政黨制度的發展型態。

 

又如多數人民認為秩序穩定應優於對個人自由的尊重,當政府採較放任的政策,而使秩序散漫時,將會引起人民不滿,而促使政府改採管制的政策。

 

政治內常含有許多次級文化,這些文化大多因居住區域、種族、宗教、社會地位、職業、教育等因素的差異而形成。

 

他們的政治取向與主流文化有某些程度的不同,並且持有某些特別的態度。

 

例如,由於居住區域或地方主義的影響,形成強烈而濃厚的地方忠誠態度;

 

由於文化差異(如方言、生活方式)或經濟問題,使某些次級團體與主流政治文化互相對立與衝突。

 

此外,民族主義的情感可能促使某一次級團體向另一個中央政府表示輸誠,或者視現行中央政府為不合法。

 

而極端的政治疏離感也可能導致分離主義,造成政治體系的分裂。

 

政治文化係透過社會化的過程,教導社會的下一代學習接受其政治價值、態度、信仰與行為。

 

政治社會化的主要效果乃是「誘導並形成政治文化」,在此社會化過程中,最有效的機構是家庭與學校。

 

政治文化的發展也可能產生變遷,最能影響政治文化的因素,乃是直接、深刻並確實影響大多數人的社會事件,如戰爭、經濟蕭條和其他社會危機。

 

這些事件反映政府的能力,將人民深深地捲入政治活動中,而且能測量並檢驗民眾對政治生活的基本感情、信仰和假定。

 

其結果很可能使民眾孕育出新的、不滿的、抗爭的態度與行為,因而改變政治文化。

 

此外,政府政權、政黨綱領、種族、職業、家庭、階級、教育等因素,對於政治文化也都會產生影響,促進變遷。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2 06:4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