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0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思慮】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01:19: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思慮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思與慮在中國古典哲學概念中,意義相通而且經常並用。

 

〔禮.曲禮〕:「儼若思。」

 

按〔毛詩指說〕引梁簡文說:「發慮在心謂之思。」

 

〔尚書.洪範〕云:「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

 

……思曰睿……睿作聖。」

 

睿和聖都有通達的意思,因此思慮在中國哲學範疇中相當於今日所謂理性思考的認知歷程,而其標準為通曉事理,明辨是非。

 

〔洪範〕將「思」列於五事之末,含有思慮統整各種感覺訊息之意。

 

在中國各派古典哲學中,道家講求自然、直覺,對思慮的價值基本上抱持著否定的態度,所謂「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蒙蔽之民」。

 

(〔莊子.繕性〕)莊子不但認為「思」不能求「明」,更進一步斷言:「無私無慮則知道。」

 

然而在儒家思想中,思慮作用相當受到重視。

 

孟子謂:「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矣。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又說:「……心之所同然者何也?

 

謂理也、義也。」

 

心之所思為義理,亦即道德原則。

 

明儒王船山對此復加深入闡釋:「只思義理便是思,便是心之官;

 

思食色等,直非心之官,則亦不可謂之思也。」

 

可見思慮作用單指關於道德規範的理論思維,而食色情欲的滿足則予以排除。

 

荀子則謂:「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

 

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

 

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

 

又說:「聖人積思慮,習偽故,生禮義而起法度。」

 

思慮乃心的選擇用,藉此能建立人類社會中各種的禮法制度。

 

由此可見孟、荀雖同重思慮作用,但所得的結果卻有差異;

 

思慮所得在孟子為先驗的、至善的道德價值,而在荀子則為各種人為的禮法制度或道德規則。

 

孔子在〔論語.為政〕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思並舉的說法對於道德教育尤有重要意義。

 

學固可導致道德知識的獲得,思才能引導個體從事獨立思考,以建立崇高的道德規範,並知所權變。

 

〔論語.衛靈公〕載:「子曰:『賜也,汝以予為多學而識知者與?

 

』對曰:『然,非與?

 

』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學為思的基礎,但多學而識、博聞強記所能達成的道德教育效果畢竟有限,唯有透過思慮的統整作用,才能建立「一以貫之」的道德價值體系。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2 10:35 , Processed in 1.75000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